首页 >> 文学评论和研究>> 红楼梦性爱解码>> 正文

薛宝琴灯谜诗引发的争论


    《红楼梦》第49回,薛宝琴才“千呼万唤始出来”,但她一露面,便别具一番风韵。
    宝琴为薛蝌之妹,亦是薛蟠、薛宝钗的堂妹,出身在一个豪商之家,从小跟着父亲走遍三山五岳,到西海沿子上买过洋货,还接触过真真国的女孩子,算是一个留过洋的人物,因此她性格开朗,见多识广,一到贾府,便给大观园带来几分“开放”的气息。特别是与宝钗相比,世俗的礼教观念对她约束较少,思想自由,天真纯净,令人刮目相看。
    在暖香坞做灯谜时,李纨说:“昨日姨妈说,琴妹妹见的世面多,走的道路也多,你正该编谜儿,正用着了。你的诗且又好,何不编几个我们猜一猜?”宝琴笑着应允了,说:“我自小儿所走的地方的古迹不少。我今拣了十个地方的古迹,作了十首怀古的诗,诗虽粗鄙,却怀往事,又暗隐俗物十件,姐姐们请猜一猜。”(第50回)
    这十首灯谜诗,题目为:《赤壁怀古》、《交趾怀古》、《钟山怀古》、《淮阴怀古》、《广陵怀古》、《桃叶渡怀古》、《青冢怀古》、《马嵬怀古》、《蒲东寺怀古》、《梅花观怀古》。众人看了,皆称“新巧”、“奇妙”,费尽心思,均猜不出谜底。有意思的是曹雪芹也没有明示或暗示谜底,可见其意旨正在灯谜诗之外。
    薛宝钗看过十首灯谜诗后,力排众议,说:“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做二首为是。”(第51回)于是,围绕这两首灯谜诗,引发了一场争论。
    先将宝琴的这两首灯谜诗录于下:
    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第一首中的蒲东寺,是唐代元稹的传奇《会真记》、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中的人物张生和莺莺相会、相恋的地方。宝琴所“怀”的并不是古迹,而是《西厢记》中的红娘,采用了明抑暗扬的方法,歌颂地位低贱的红娘,热情地背着老夫人巧为张生和莺莺撮合,虽然遭到老夫人的吊打也不心悔,因为有情人已成眷属。从诗中可看出作者强烈的思想倾向,即赞美张生和莺莺的自由相爱的婚姻,贬斥老夫人这种封建礼教的顽固代表者,她的失败说明少男少女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不可阻拦。
    第二首中的梅花观,是《牡丹亭》中女主人公杜丽娘因渴求爱情病死之后,其父为守护其墓而建的一座庙观。后来柳梦梅寄居其中,杜丽娘起死回生,在此与柳梦梅结为夫妻。宝琴借“怀古”之名,行颂扬杜丽娘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她对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之实,亦看出宝琴对自己生在贵族家庭,婚姻爱情不能自主,所产生的遗憾和共鸣。
    现在我们明白了薛宝钗之所以否定这两首灯谜诗,并非是因为其古迹“无考”,而是其内容她不能接受。她受封建礼教的侵染太深,颇为赞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限定的婚姻形态,反对男女间自由恋爱的“柔情私意”;对于闺秀读一些词艳曲,以为有伤大雅,可说深恶痛绝。对诗的题旨,她哪是“不大懂得”,而是出于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标准的需要,予以全力排斥,从诗的形式上找毛病,达到彻底推翻内容的目的。
    这种伎俩怎么瞒得过黛玉,她岂能缄默无言?!“黛玉忙拦道:‘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过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第51回)。
    驳斥得何等巧妙、机智、锐利!
    林黛玉之所以如是说,是为了给宝琴的创作予以热情的支持和鼓励,因在内心深处,她和宝琴的思想是出于一脉的,宝琴的观念就是她的观念,她岂能见宝琴受斥而不援之以手?同时,也是为了保护自已,团结友军,将宝钗置于众人的对立面上。我们不能忽视宝玉和黛玉曾共读《西厢记》的情景,宝玉说:“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而黛玉“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辞藻警人,余香满口”(第23回)。黛玉对《牡丹亭》之“艳曲”亦分外欣赏,初听时“十分感慨缠绵”,止步侧耳细听,“不觉点头自叹”,“心动神摇”,此后,竟“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石子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弄得“心痛神痴,眼中落泪”(第23回)。黛玉以“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敷衍过去,然后来一句“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把宝钗一并牵进去,意思是说“咱们不是都看过这两本戏吗”,一下子击中了宝钗的要害,让她挣挫不脱,有口难辩。
    第一个响应的便是探春,她说:“这话正是了。”(第51回)
    接着李纨也站出来说话,作为这些弟妹们的大姊姊,又是一个婚姻爱情上的过来人,她岂能不明白此中的奥妙?她对宝玉和黛玉的这种感情纽结形式,是同情的,充满善意的。她摆出一付“公允”的姿态,引经据典,曲曲折折地对宝钗的评断予以驳斥,说得有根有据,合情合理,但又不露半点锋芒,可说是一段妙文:
    李纨又道:“况且他(指宝琴)原是到过这个地方的。这两件事虽无考,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古迹来以愚人。比如那年上京的时节,单是关夫子的坟,倒见了三四处。关夫子一生事业,皆是有据的,如何又有许多的坟?自然是后来人敬爱他生前为人,只怕从这敬爱上穿凿出来,也是有的。及至看《广兴记》上,不止关夫子的坟多,自古来有些名望的人,坟就不少,无考的古迹更多。如今这两首虽无考,凡说书唱戏,甚至于求的签上皆有注批,老小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况且又并不是看了“西厢”“牡丹”的词曲,怕看了邪书。这竟无妨,只管留着。”(第51回)
    这段话中,“敬爱”二字值得注意,虽说的是关云长,却可推测出难道不是后人对红娘、张生、莺莺、杜丽娘、柳梦梅的“敬爱”,才“穿凿”出“蒲东寺”、“梅花观”这两个古迹来?!并明白地为黛玉、宝琴作掩护,“况且又不是看了‘西厢’‘牡丹’的词曲”,用心之良苦自见。
    “宝钗听了,方罢了。”(第51回)
    一场关于薛宝琴灯谜诗的争论,到此结束,宝琴、黛玉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