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首页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红楼梦忆
>>
正文
十二 小谈服装
圆明园讲习班在第一次作了小品练习之后步转入第二步学习内容,重在表演艺术的培养,以便第鳅作小品认定脚色。我因上海原单位有课,要赶回去,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挥手向这残破的历史名园告别了。虽然时间短暂,却仍难免依依惜别之情。临行前,制片主任任大惠同志,当时是演员讲习班的负责人诚恳地问我意见。我也坦率地说:招收的这些位青年演员太好了,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很难得;因而责任也就更艰巨。培养人比建设大厦还要难,何况这些年青姑娘……如今,、拍摄任务完成了。《红楼梦》在全国播放,引自了热烈的反响。演员们都艰辛地完成了自己的学习任务、演出任务,各人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有的人考上了电影学院、戏剧学院深造去了;有的又担任其它戏的重要角色,走上新的岗位……但是也有极个别的学员,因了不应该发生的事,不得不半途而废,离开剧组……回想三年前我的话,对于后者说,也不是杞人之忧,多少有点感慨与惋惜了。
临上火车前,我特地约了胡文彬兄和服装设计师史延芹同志和司机同志,在新侨饭店吃了顿便饭。因为我住在圆明园,他们都在城里。我在京期间,一直没有很好叙谈过。想在这里一边吃饭,一边好好谈谈。再有这里离火车站近,吃完饭正好上车。就是说一举数得。
大家谈论的中心,集中在服装设计上。我想《红楼梦》中的人物造型,服装是一个大问题。纱的、单的、夹的、棉的、皮的、家常的、出客的、喜庆的、办丧事穿的、有品位的、没有品位的、主子的、奴才的、绸的、缎的、镶边的、刺绣的、绎丝的……名目繁多,数不胜数。而《红楼梦》又是一部不标明故事朝代的书(写书时代虽然明确,而故事中却对此点十分隐晦),在服装描写上,也明显地看出其用心。写王爷服装“白管缨银翅王帽”,全是犁园妆束;写有品位的,则是“按品大妆”,一笔带过;只有写到姑娘们、丫头们这群女孩子的服妆。才十分细致,衣裙楚楚,代表了作者当时生活中的服装。
《红楼梦》电视剧在历史背景上,要求的明清之间,服装设计便按此要求制作。总的是突破戏剧框框,作出“活生生”的服装,要生活化、要美、要华丽,能够显示出《红楼梦》的风格。
这次谈话,十分热烈,不觉忘了时间。经司机同志提醒,才连忙想起去车站。而车票却因故丢在招待所,未带来……一付狼狈相,现在想想还可笑。多亏司机同志帮忙,才顺利赶上火车,回到上海。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
手机版
[ 新都首页 ]
[ 古文典籍网 ]
更新时间:2024/11/25 0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