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评论和研究>> 刘心武红学之疑>> 正文

刘心武“红学”热热从何来


    对待刘心武研究《红楼梦》,提出“秦学”的观点,国内的专家、学者看法不一,很多人都持这种看法:“刘心武的秦学,最近炒得很热,其实根本不值一驳。他的要害,首先在无文献版本的根据;其次是误导观众。”但也有的学者指出:“刘心武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应当好好研究。”这些话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新时期以来,红学的争论不可谓不多,而大多都囿于学术圈。像刘心武先生在中央电视台讲《红楼梦》能引起这么大轰动效应,而且是在社会的基层、普通民众中间,无论你赞同还是反对他的说法,都必须承认这股“红学热浪”是空前未有的,是在多元的文化格局中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
    对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能简单地说好或说坏,更不能依据过去的成见或者直觉而做出判断。应当充分了解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基础,抓住它的特征和本质,从而作出自己的判断。从社会文化视觉来看,刘心武先生在央视讲《红楼梦》,从形式上实现了学术研究向大众文化的转型。这是“刘心武现象”的正面效应;但他借助《红楼梦》崇高的文化品味吸引了人们的眼球,用宫闱秘事猜谜偷换了《红楼梦》的审美价值。这是“刘心武现象”的负面效应。从个人学术情结来看,这与他在研究《红楼梦》过程中产生的意识、心理和情感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是一下子就能说明白的。对此我们不妨先看看近期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的几则报道。
    报道之一:“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刮起了一股平民红楼风(沈沣)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系列讲座在CCTV-10“百家讲坛”播出后,着实刮起了一股“平民红楼风”。……
    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系列讲座在播出时聚集了超强的人气,一时间男女老幼皆谈“红楼”。大批的热心观众给“百家讲坛”栏目组和刘心武写信,要求节目重播,同时希望可以买到演讲的文稿。……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档远非黄金时段——有人调侃说是“铁锡时间”,甚至说是“睡眠时间”,12时45分本来是许多人要开始午睡,重播的时间为0时10分,就更是许多人香梦沉酣的时刻了——的讲述节目,竟然产生了极强烈的反响。
    刘心武开辟了研究《红楼梦》的全新渠道,打破了“红学”为某些专业人士独享的传统观念。“自己这回到CCTV-10讲《红楼梦》,算是获得成功了么?说真的,我还没自信到那个份上。但是,‘另一部分人恨不得把你撕成两半’的滋味,我确实是尝到了一些,这对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应该是一种锻炼。”①
    报道之二:刘心武:研究《红楼梦》向曹雪芹学习(摘抄)
    田小沛(以下简称田):您的“揭秘《红楼梦》”系列讲座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多的观众,我们觉得是因为有一种灵魂的东西蕴含其中,那就是“创作”。《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是否可以认为是您创作的延续?您能谈谈您的创作观吗?    
    刘心武(以下简称刘):我努力去体会曹雪芹的创作心理和写作路数,从中汲取营养。我之所以对《红楼梦》作原型研究,就是为了学习曹雪芹把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的本事。曹雪芹教会我,要有政治倾向,但到头来要超越政治;要尊重真实,但要会进入艺术想象;要有宽广的人道情怀,但又不能回避人性的诡谲……我对自己的作品,最珍爱的是《四牌楼》,这部长篇小说饱浸着《红楼梦》的汁液。    
    田:我们有一种感觉,您并非是为着纯粹的“娱情”而讲《红楼梦》的,您能否谈一谈您的《红楼梦》学说与当下的社会人文风气有没有关联?展开说,当下的“红楼热”有没有社会学寓意?    
    刘:有的。在当下,尊重我们的母语,尊重我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尊重非急功近利的铸造民族魂魄的细致工程,尊重渐进式的社会改良,都可以从阅读、分析《红楼梦》入手,来加以推进。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不同的人士还可以从许许多多另外的方面,来推进我们的社会进步。
    ……    
    报道之三:刘心武为读者签名并认真回答读者的问题(摘录)
    应观众强烈要求,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系列讲座正在央视《百家讲坛》重播。而与此同时,同名图书销售势头也如“烈火烹油”,为央视节目锦上添花。昨天上午,刘心武现身北京图书大厦,为新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做签售活动。现场聚集了很多热心的读者,他们激动地告诉刘心武,因为看了他的讲座而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刘心武表示很欣慰:能让《红楼梦》的优美泽被普通民众,这是为普及古典名著做了“功德”。
    ……
    签售会现场,刘心武和读者面对面地交流。对于读者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分享他们阅读《红楼梦》的心得体会。看到这么多普通人在自己的诱导下,纷纷走进《红楼梦》博大精深的世界,让一门正在被遗忘的“显学”再度焕发荣光,刘心武兴奋地说完成了一个心愿:我一直很希望能够打破机构和“权威”的垄断,解除老百姓对红学高深莫测的观念,亲身去体会《红楼梦》,真正体现其民族瑰宝的价值。他特别提到,现场有一大批年轻的读者,他们因为听了这个讲座,产生了阅读和探究《红楼梦》的兴趣,这是让他尤为高兴的事。
    类似的报道还很多,就不一一摘抄了。不难看出无论是记者报道,还是刘心武先生本人的表述,都强调了一点:“平民红学”。
    我们先看一看刘心武先生对“平民红学”的表述:
    第一、“平民红学”的提出,第一次在红学研究史上明确地区分学术群体的社会性和阶层性。号称“平民红学”,无疑是代表大众文化中的流派或文化群体,有别于从事传统文化中的“专业人士”、“机构”和“权威”。前者是民间,后者是专业。前者是下层;后者是上层。“刘心武开辟了研究《红楼梦》的全新渠道,打破了‘红学’为某些专业人士独享的传统观念。”“着实刮起了一股‘平民红楼风’”。
    第二、“平民红学”的出现,仿佛红学研究今天才走向大众,走向民间,走向基层。意味着过去“专业人士”、“机构”和“权威”长期占据红学文坛,专业与民间、上层与下层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有“一道藩篱”。正如刘心武先生所说的,“我觉得我为民间红学拱开了一道藩篱,为平民红学研究群体出了口闷气。这说明,红学研究不仅应该,而且已经逐步成为一个公众共享的文化空间”。
    第三、 “平民红学”的出现,开始平分天下,占据了自己的地盘。不仅打破了“机构”和“权威”的垄断,而且“现在的态势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民间红学的水流旺起来,畅起来”。刘心武兴奋地说完成了一个心愿:“我一直很希望能够打破机构和‘权威’的垄断,解除老百姓对红学高深莫测的观念,亲身去体会《红楼梦》,真正体现其民族瑰宝的价值。”
    从中国文学史考察,市民文学的兴起,是以勾栏瓦肆的说讲和演唱的出现为标志的。它是伴随宋代市民阶层的形成而出现的,以词曲、小说和戏剧形式为突出的特征。自它兴起之日,就显露了勃勃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以下层民众的喜闻乐见而与典雅的正统文学分庭抗礼,平分秋色。“五四”时代和“左联”时期又倡导“平民文学”,而后被延安文艺提出的“大众文学”所取代,直至今天通俗文艺的勃兴也属于大众文学的范畴。“平民红学”不具有特殊的社会阶层和独特的文学特征,它只是将《红楼梦》文本解读的方式转换为电视媒体形式,何况它的内容是中国文学的名著,不会因为传播的形式而改变《红楼梦》的文化品味和审美价值。我认为:刘心武先生提出的“平民红学”是不可取的,不过“刘心武现象”却值得认真研究。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