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评论和研究>> 刘心武红学之疑>> 正文

刘心武“揭红”使名著变了味儿(2)


    另外从出版和媒体来看,也有很大的炒作因素。在《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这部书的封面加一个条幅,上面写到:“2005红迷追捧第一书”、“刘心武‘完全’揭秘红楼梦”;同样《红楼望月》封面也加一个条幅,上面写到:“《百家讲坛》超人气节目”、“《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全文字典藏版”。央视《百家讲坛》用“揭秘”二字冠名,迎合人们的猎奇、探 秘的心理。总之,宣传炒作导向的错误倾向,给人一种印象,彷佛《红楼梦》是一部谜语大 全,以此吸引读者,误导听众,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使人陷入一种怪圈,越揭秘越猜,越猜得邪乎越来精神。因为刘心武先生的“秦学”,本身就建立在永远解不开的谜底的基础上。
    从文化学的视野审视,大众文化,特别是流行文化与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传统文化有一个历史积淀的过程,是经过许多代人的继承和创新,才逐渐形成的,而大众文化显著特征之一是消解了文化的层面,即它把传统中关于文化的高级与低级、经典与粗俗的定位作了否定,善于用一种插科打诨的态度轻轻松松地把某种权威、经典、神圣的东西置于被嘲笑被戏弄的地步,因而缺乏一种提升国人文化品味和文化素养的精神力量,也就是一种文化的引导机制。
    传统文化特别是精英文化与知识阶层,尤其是与权威大家的传播和创造是不可分离的。他们长期把持着这一领域的话语权。一旦这些传统文化被调侃,被戏说,换句话说,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剥夺了学术机构和专家、学者秉有的话语权。“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就是知识精英的退场和精英文化的边缘化,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主要和中国当前的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关,但是大众文化在其中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④大众文化对主流文化、传统文化地盘不仅挤占,而且还表现出“为民请命”的姿态。试想学术界的家有谁能像刘心武这位“平民红学”家那样风光,在中央电视台一连几十集讲《红楼梦》呢,又有谁能像刘心武这位“平民红学”家那样幸运,一连出版那么多研究《红楼梦》的著作呢,还有谁能像刘心武这位“平民红学”家那样大手笔,刮起了一股“平民红楼风”?当然,这其中也积淀着“名人效应”,刘心武先生是当代著名作家嘛!也许换个人讲,就不会如此之热了。
    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大众传媒从选题、策划到创作,千方百计地投大众所好,设计大众喜闻乐见,并且易于接受的媒介产品。这种强烈的商品属性,使得一些大众文化的制作者难免忽略文化的艺术底蕴和文化的社会效益,逐渐消解了大众传媒产品中原来应该具备的人文关怀。但这并不等于说不适合或者排斥把提升国人文化品味的经典作品搬进电视传媒之中。“刘心武现象”积极的因素,就是成功的例证。因为大众传媒只是一种传媒手段,本身并不决定传播内容的高雅还是通俗,更主要的是取决于从选题、策划到创作的主观动机和审美取向,取决于媒介产品的文化品味。因此,充分利用大众文化的传媒形式,来实现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的社会价值,则是我们应当重视的话题。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