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首页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刘心武红学之疑
>>
正文
红学史上的“秦可卿之争”
翻开红学史,关于秦可卿之争是由来已久的问题。但从来没有像刘心武先生把对秦可卿这一形象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视为红学的一个分支——“秦学”。关于秦可卿的研究能够成一门学问吗?带着这些疑问,去探寻刘心武先生研究“秦学”的路数和内涵。
刘心武先生在《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说在前头”作了表述:
从对秦可卿原型的研究入手,揭示《红楼梦》文本背后的清代康、雍、乾三朝的政治权力之争,并不是我的终极目的。我是把对秦可卿的研究当作一个突破口,好比打开一扇最能看清内部景象的窗户,迈过一道最能通向深处的门槛,掌握一把最能开启巨锁的钥匙,去进入《红楼梦》这座巍峨的宫殿,去欣赏里面的壮观景象,去领悟里面的无穷奥妙。
这段表述告诉我们:刘心武先生选择秦可卿这个人物形象作为“秦学”突破口,理由是:“《红楼梦》的‘文本’(或称‘本文’)。众所周知,现存的《红楼梦》前八十回里,秦可卿在第十三回里就死掉了,是‘金陵十二钗’里惟一一个在公认的曹雪芹亲撰文稿里‘有始有终’的人物;可是,又恰恰是这一‘钗’,在现存文本里面貌既鲜明又模糊,来历既有交代又令人疑窦丛生,性格既在行为中统一又与其出身严重不合,叙述其死因的文字更是自相矛盾、漏洞百出。亏得我们从脂砚斋批语里得知,形成这样的文本,是因为曹雪芹接受了脂砚斋的建议,出于非艺术的原因,删去了多达四五个双面的文字,隐去了秦可卿的真实死因,并可推断出,在未大段删除的文字中,亦有若干修改之处,并很可能还有因之不得不‘打补丁’的地方。因此,‘秦学’的第一个探佚层次,便是探究:未删改的那个《红楼梦》文本,究竟是怎样的?”①
这里他涉及几个问题:(一)《红楼梦》文本中秦可卿形象是被“删改”过的;(二)“删改”过的文本隐去了秦可卿死因;(三)“秦学”探佚曹雪芹“未删改的那个《红楼梦》文本,究竟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要搞清楚,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第一,“秦可卿之死”的论争在“红学”发展史上是怎样揭开的?第二,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对“秦可卿死因”之争有哪些主要的论点?第三,刘心武先生的“秦学”是对《红楼梦》文本的秦可卿研究,还是“秦可卿故事新编”。这些问题的一一辨析,才能使我们对“秦学”的内涵有一个大致了解。
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弄清一个理性的前提:从红学史上最早揭开“秦可卿之死”的论争,直到学术界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刘心武先生的“秦学”研究,表面看起来都是在《红楼梦》文本有关秦可卿的基础上的探佚,但二者之间有一个原则性的区别:无论是对《红楼梦》文本秦可卿的研究,还是脂评提到的对此的“删改”,所能给我们提供的探佚范围,都有一个限度,就是不能离开《红楼梦》整体叙事结构的艺术设置,也不能离开秦可卿形象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脉络。一句话,不能离开文学研究。否则,便不是对《红楼梦》的研究,而是借着《红楼梦》文本,另外搞什么“秦可卿故事新编”。“秦学”的要害问题正在这里,离开了《红楼梦》文本,去探佚什么,去揭秘什么,从根本上取代了《红楼梦》的美学价值。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
手机版
[ 新都首页 ]
[ 古文典籍网 ]
更新时间:2024/11/25 08: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