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评论和研究>> 陈酿三国>> 正文

陈酿三国之二----疯子与傻子


    题目套的是“演戏的象疯子,看戏的是傻子”。这句现成话其实也是中国民间艺人总结戏剧的“诛心”之论,我以为已经触及到斯坦尼戏剧艺术体系的神髓。类似的话还有一些,如“戏台小天地,天地大戏台”等,过去常常用作小台子的俗联,洞穿时空两轴,品起来也满有哲理。
    自从电视这个鬼东西风行以后,“天地大戏台”的话又应验出另一层涵义。尤其在中国这样重视家庭生活和天伦乐趣的国度,看电视成为绝大多数人日常的信息来源,娱乐中心和休闲方式,“黄金时段”的电视剧也因此身价不斐,成为制作者和广告商通力争夺的焦点。单只“数以亿计的观众”几个字,就不仅使演艺人员奋力争取,“混个脸儿熟”,而且也在制造商和销售商面前,展示了一个几乎无穷大的市场。
    据说,中央电视台93年的广告收入,相当于每位国人掏出3/4元(报载98年黄金时段的广告竞拍,收入已然达到40亿元)。为了回馈社会,为了弘扬文化,或者也为了在愈演愈烈的各台“节目大战”中继续保住中心地位,中央电视台近些年来一直在斥巨资推出大制作,最近的例子,便是84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播出。这部片子在好几个方面稳居“中国第一”:投入的人力、设备、宣传攻势、投资、效益、播出时间,一直到绵延不绝的演职员名单。
    照说《三国演义》在明代已有“四大奇书”之目,但由于它从历史、传说到戏剧、小说的反复互动和漫长过程,其在老百姓中影响之广大深远,可谓无出其右。更借助“汉字文化圈”的流播和海外华人社会的扩大,在世界经济“风景这边独好”的东亚和东南亚拥有现成的观众群。又因为日本企业界对《三国志》偏好的传闻,使国内喜欢动心机,或者不得不动心机的各界人士,也对《三国》谋略翘首以待。拍摄《三国演义》,因此成了“万事具备”之事。其实十年前就有人发表过想以电视、电影与《三国》联姻的“公告”,但终因“心有余而力不足”放弃了,于是这副担子也就理所当然的,甚至可以说是“历史的”落在了中央台的肩上。
    现在电视剧已播映过半,主要创作者的自信心还挺足,甚至有说“一百年也不会超过”的。舆论方面则评价不一,赞赏的不少,但批评方面尖刻的说“味同嚼蜡”,激烈的已经提到了“以谢天下”什么的。有反响、有争论,至少部分实现了制作者的初衷。作为古典小说的爱好者,我的看法倒是认为该有的情节人物差不离都敷衍到了,只是“戏”太差,不过是一部“电视连环画”,远不如当年的京剧电影片《群英会》好看。京剧《群英会》是在前辈艺术家千锤百炼的基础上,又集中了萧长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袁世海、叶盛兰等一代名伶,在组织戏剧冲突,刻画人物性格方面都极富创造性,不但演“疯”了,而且形成了“一棵菜”,也就是各位艺术家自觉主动的配合。
    中国戏曲中本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清的三列国”之说,这是一个戏剧和表演的宝库,遗憾的是电视剧的编、导、演们对这种成就基本上视而不见,更谈不上研究继承。有人说,电视剧不过是“大众通俗传播形式”,不必认真苛求,但一看见片子里刘备的人马老是扛着“蜀”的大旗满世界绕,想起诸葛亮《后出师表》中“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的话,就老是觉得别扭--刘备立的国号明明叫“汉”,史书为了和西、东两汉分别,才称“蜀汉”。后世陆续以“汉”为名的朝代还有一些,历史上分别称为“成汉”、“北汉”等。如果刘备自立“蜀”号,则“王业”早已“偏安”,“汉、贼”业已一气,还闹腾什么劲儿呢。类似的明显疏忽不少,据说有不少专家参与了“创作把关”,不知是怎么审的。
    话又说回来,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创下的若干个“中国第一”,更多的恐怕只是数字上的意义,而没有利用各种优越条件把它作成一件精品,毕竟是件憾事。想当初乾隆皇帝临逝前,也曾对自己一个人诗歌创作的数量,竟然能比《全唐诗》总和还多而颇为自得。但是人们至今仍然奉行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没有拿《乐善堂集》和《御制诗》当范本的,这就是“数”不敌“质”的一个证据。
    小说《三国演义》是耐得住咀嚼的。它所以在“廿五史演义”中一枝独秀,不仅因为它成书最早,流传最广,手笔最大,而是因为这一段历史包含的经验教训极为深刻:一场较小的社会动荡,经过群英纷争,三家竞雄,最后达到一统。但是不过37年后晋室就“东迁”了,成为“南北朝”,竟酿成了更广泛的社会动荡,更深刻的社会矛盾,更长久的民族分裂。后来人痛定思痛,感到刘备的仁政,诸葛亮的民族政策和治蜀方式,才是长治久安的正道,因而总结出“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超功利历史价值观。
    另一方面,方今天下的经济竞争也是“三足鼎立”,欧洲和北美竞相实现本土的“自由贸易区”,稳住阵脚,隐然与蓬勃兴盛、发展势头正猛的东亚及东南亚抗衡。这是下一世纪贸易战的基本格局。谁说《三国》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不会使“汉字文化圈”及其影响地带的国家民众,在这种未来的竞争格局中受益呢?
    从“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的老话看,当初《三国》戏的观众里,确有一批被“疯子”们精湛演技迷倒的“傻子”。但现在的电视观众,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傻子”了,因为在家庭中观看电视的形式本身,已具有充分的“间离效果”。而《三国》电视剧的主要创作者们心里却横亘着太多的功利,急于靠着古典名著“扬名立万儿”,也没有下应有的功夫,把戏吃透、演“疯”,就马上又要移师全部《水浒传》了。
    这消息传来,不禁使人倒抽一口凉气。我们还记得前苏联改编名著的谨严精湛,因为名著是民族以至世界文化的共同财富,理应用结合了现代科技成就的影视形式进行深刻的诠释阐发,才会功在当代,利及若干秋。希望挟中央电视台巨资和播放优势的决策者们,改变一下只搞“普及”的思想,更多的具备“精品”意识,不要再把第四部中国古典名著也拍成马马虎虎的“连环画”,再以“遗憾艺术”为由,挡着让“别人三十年内也搞不成”。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