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评论和研究>> 三国论>> 正文

第11章 官渡争雄


    此时在中原,经过一番激烈的兼并,曹操和袁绍是剩下的两大武装集团。两军好比是一次锦标赛中排名一二的种子选手,斩将过关后在半决赛狭路相逢,将上演一场提前的决赛。获胜的一方毫无疑问就是中原霸主,最后的夺标问鼎似是探囊取物,无甚悬念。
    建安四年(199)三月,袁绍消灭公孙瓒,拥四州之地,气势大盛。他见袁术送号道亡,使耿苞试探称尊又不果,于是备兵,将进攻许都,迎取天子。曹操遣兵迎之。自是岁八月至翌年一月,是两雄争夺中原之战的序幕阶段。
    这是一场迟早要发生的战争。袁绍人多势众,一直握有进攻的主动权,袁绍之所以未能及早大举,可能主要在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北面尚有死敌公孙瓒;二是心存僭越,未拿准出战名义。除掉公孙瓒这个背患,而僭越又未成,袁绍于是决定南下消灭曹操以挟天子。但是此时是否应该出兵,袁绍的谋士有不同的意见。袁绍主要是以自己的力量和需要来考虑作战方案的。沮授、田丰讲究实际,注重机运,认为曹操虽军少但兵精,且手有天子牌,非同公孙瓒之徒,若要出兵,宜待有隙可乘,否则宜需长期经营,并应师出有名,不可恃众凭强。郭图、审配刚介强硬,认为十围五攻,敌则能战,战则不患无名。崔琰则认为不如尊奉王室,守境安民,以息战乱。袁绍不可能听崔琰,只能在沮授、田丰和郭图、审配间做选择。袁绍若依沮授、田丰之计,从长计议,扎下根来,寻机行事,即使不能最终完胜,大概也不至于速败。他实采郭图、审配之策,欲一鼓作气,一劳永逸,结果弄成了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袁绍为冀州主力南下黄河,使长子袁谭东据青州,次子袁熙北据幽州,外甥高干西据并州,遣使南连张绣、刘表,串联汝南门生宾客拥兵拒守,并对曹操部下进行离间。袁绍欲外施围剿,内行瓦解。
    面对袁绍这个头号大敌,曹操抓紧时间清定周边,壮固自己,以待决战。在西线,遣钟繇安抚关中马腾、韩遂,使二人臣服。以夏侯惇为河南尹,魏种为河内太守,牵制并州高干。在东线,先后除掉徐州吕布和淮南袁术。使臧霸袭扰青州。在最后时刻击败复据徐州的刘备。在东南线,一面使广陵太守陈登牵制江东孙策,一面又对孙策施以怀柔,拜官封爵,并与联姻。尽管如此,官渡之战时,孙策仍秘密治兵,欲袭许都以挟献帝。天意不作美,孙策遇刺身亡,其计乃止。在南线,招降张绣,张绣随即参加官渡之战,为获胜立有功劳。以满宠为汝南太守,平定袁绍门生宾客。但官渡之战时,袁绍还是在汝南获得势力,对许都形成威胁。结交州刺史张津,张津遂屡与刘表战。在西南线,遣卫觊使益州,欲令刘璋下兵逼刘表,止其增援袁绍,只是卫觊因路塞而未达。
    刘表应允助袁绍,但却没有举动;对属下言附曹操,亦未听从。他这样做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一,自谓有实力与袁绍、曹操及孙策等继续角逐下去,与张绣不同。二,自感周边未安,不便举动。东与孙策不和,要加提防;西与刘璋有隙,亦须戒备;南与交州刺史张津无岁不战,且官渡之战时,长沙太守张羡率零陵、桂阳三郡叛应曹操,久攻乃平。三,欲保持中立,坐山观虎斗,以谋求均势。袁曹未必能一役决出胜负,而左袒一方使局势明了,自将处于劣势。韩信就因助刘邦消灭项羽而丧失独立。官渡之战的结果,其实是刘表最想看到的。袁绍虽军覆官渡,但仍有河北,仍对河南有威胁,只是因过早病故,子嗣平庸又不和,才使曹操得手成事。若不然,还不知鹿死谁手。尽管如此,袁氏兄弟仍在长时间里牵制着曹操,使其不得脱身。官渡战后第二年,曹操就欲南征。荀彧认为宜乘胜制服袁绍,若缓之,其必卷土重来。曹操才又掉转枪口。刘表则攻破西鄂,以牵制曹操。袁绍死后,曹操继续进攻袁氏兄弟。刘表曾使刘备北侵至叶县;并书谏袁氏兄弟应停止内斗,并力对外。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乌桓,刘备说刘表袭许县,刘表不能用,因已年老体衰。曹操遂肃清后患,将举兵南下了。我们应该认为,刘表的做法还是较为现实可取的。说他无能是不正确的。他虽然不比曹操,但无疑也是乱世豪杰,不能上取天下,也要中据一方,实在不行再说屈下称臣。他自谓势可一搏,尚未走到末路。称他为自守者也是片面的。自守是任何势力存在的先决条件,然后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他若想消极自守,应该盘桓江南以自足,而挺上襄阳,就是要据此再争。
    袁绍、曹操为这场中原霸主之争倾注了巨力。东起东海,西至西凉,北始幽并,南下荆交,双方运筹四海,就是为了要饮马黄河,一决高下,获取进一步一统天下的力量。
    对袁绍、曹操两军的兵力问题一直有争议。《三国志·袁绍传》曰:袁绍除公孙瓒,拥四州之地,众数十万,乃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裴松之注引《世语》曰:袁绍步卒五万,骑八千。孙盛评曰:袁绍之大举,必悉师而起,十万近之矣。一般均采袁绍出十万兵之说。《三国志·武帝纪》曰:袁绍据阳武,曹操退官渡。袁绍连营稍前,东西数十里。曹操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时曹操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裴松之认为曹操兵不可能如此之少。一,曹操初入兖州破黄巾,受降卒三十万,虽征战损伤,未应如此之少也。二,袁绍十万众,屯营东西数十里,曹操不得以数千人相抗。三,曹操坑袁绍众七八万,夫七八万人奔散,非数千人所能缚。故一般认为曹操兵不少于两三万。我亦认为曹操兵约为两三万,只是裴松之的说法可能不充分。曹操初入兖州,受降黄巾三十万,但他后失兖州,便仅剩万余人了。对战胜方公布的歼敌战报不能轻易听信。《三国志·魏书·国渊传》曰:曹操征关中,以国渊为居府长史,统留事。田银、苏伯反河间,兵败伏法。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曹操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也。河间在封域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曹操大悦。可见当时,将杀敌数一报十是惯例。国渊认为杀外寇,多报尚可,平内乱也多报则不免夸大了内乱的程度。以此验之,曹操杀袁绍众七八万,不过七八千耳。袁绍东西连营数十里,曹操亦分营拒之。曹操万人可能为分营后所剩兵力。
    五年(200)二月,战争正式开始。袁绍进军黎阳,遣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四月,曹操北救刘延。荀攸曰:“今敌众我寡,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三国志·武帝纪》)曹操从之。袁绍闻曹操渡延津,即分兵应之。曹操乃引军急向白马,使关羽斩颜良,拔白马还。袁绍渡河,追至延津南,遣刘备、文丑挑战,曹操勒兵击之,斩文丑。曹操还官渡,袁绍前据阳武。阳武、官渡、许都,三地自上而下几乎垂直在一条经度线上。曹操两胜而退守,袁绍双败仍进逼,说明曹操只能打防守反击,袁绍虽开局被动,但仍势不可挡。关羽辞别曹操,奔寻刘备。
    《三国志》中《关羽传》曰:关羽杀颜良,解白马围,受封为汉寿亭侯,乃拜书告辞,奔刘备于袁军。《武帝纪》曰:袁绍进守阳武,曹操退还官渡,关羽亡归刘备。《刘备传》曰:袁绍遣刘备将兵与刘辟略许下,关羽亡归刘备。我想关羽、曹操传纪里记的应为关羽离开的时间,刘备传里记的则是关羽回归的时间。这段时间有四个月左右。关羽可能没有一下找到刘备,也可能未敢贸然去见,最后在许下得遇。
    沮授说袁绍曰:“北军数众而勇猛不及南兵,南谷虚少而资财不及北;南利在于急战,北利在于缓博。宜徐持久,旷以日月。”(《三国志·袁绍传》)相持至八月,袁绍有些按捺不住,连营稍前,东西数十里。曹操亦分营相对。袁绍合战获胜,遂大举进攻,合围官渡。曹操坚守抗拒。
    曹操有些招架不住,书与荀彧,议欲撤还许都以引袁绍。荀彧认为诱敌深入很有可能会演成逃亡,他回复曰:“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则势屈也。公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三国志·武帝纪》及《三国志·荀彧传》)他认为在此刻生死关头,只有鏖战到底,以求胜机。
    许攸、张郃建议袁绍不必急于正面作战,宜分兵抄后,一举可定。袁绍半从半不从,他一面加强主攻,一面采取迂回。原汝南黄巾刘辟等背叛曹操以应袁绍,略许下。袁绍遣刘备助之。刘备、刘辟抄略、招诱诸郡,诸郡多叛。曹操甚忧,曹仁请战,击走刘备、刘辟。袁绍遣韩荀抄断西道,曹仁破之。曹仁字子孝,与曹洪同为曹操堂弟,随曹操征伐。刘备还说袁绍南连刘表,袁绍从之。刘备复至汝南,曹操遣蔡阳击之,兵败被杀。两军互抄运车,烧绝粮草。但袁军仍能果腹,而曹营却快断炊。
    在关键时刻,袁军虽然士气还很旺盛,但是袁绍却与其重臣违忤不睦;曹营尽管人心有些惶悚,然而曹操则能与其心腹同舟共济。十月,袁绍遣车运粮,淳于琼率万人督送,宿屯乌巢。沮授欲再增军护卫,袁绍不许。会许攸家人犯法,审配收之。许攸惧,又嫌计不为大用,遂投奔曹操,献取乌巢之计。曹操留曹洪等守营,亲率五千步骑往袭。闻曹操袭乌巢,张郃说袁绍曰:“曹操兵精,往必破琼等;琼等破,则将军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郭图曰:“不如攻其本营,势必还,此为不救而自解也。”张郃曰:“曹营固,攻之必不拔,若琼等见擒,吾属尽为虏矣。”袁绍从郭图,遣轻骑救乌巢,令张郃等将重兵攻曹营(《三国志·张郃传》)。曹操力破乌巢,斩淳于琼等。张郃等攻营不下,闻乌巢失,降曹洪。操兵乘势反攻,绍军大溃。增援邯郸,还是围魏救赵,看来并无定式。司马昭伐蜀,疑钟会而用之,是因其欲征,故当竭力。曹营固,曹操誓要破掉乌巢,但张郃若救乌巢,用力可能与攻曹营不同。
    袁绍满以为胜利在望,不想鬼使神差,接连失措,功亏一篑。曹操自叹山重水复,幸遇天赐良机,破釜沉舟,柳暗花明。刘邦善金蝉脱壳,项羽惯放网中鱼,乱世战争极富这般戏剧性的情节。看着稳操胜券,却因骄溢疏忽,前功尽弃;而眼望败局已定,倒能急中生智,起死回生。
    曹操在袁营搜出许多自己部曲暗通之书,乃曰:“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三国志·武帝纪》及注引《魏氏春秋》)遂仿刘秀故事皆焚之(注一)。《三国志·许褚传》曰:关渡之战,营吏徐他等谋刺曹操,许禇觉,杀之。曹操后来表荀彧功时曰:“昔与袁绍战于官渡,因兵少粮尽,图欲还许。彧不听臣,建宜进讨,臣易愚虑,遂摧大逆。绍虽破败,但谓河北未易图也,故欲南讨刘表。彧复止臣,陈其得失,臣用反旆,遂吞凶族。向使臣退于官渡,为绍所乘,有倾覆之形。后若南征,进无所获,退将失据。彧之二策,以亡为存,谋殊功异,臣所不及也。”(《三国志·荀彧传》注引《彧别传》)他还曰:“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焉,幸而破之,枭其二子。”(《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武故事》载公十二月己亥令)曹操亲口之言皆说明其胜利来之不易,来之幸运。袁绍与胜利失之交臂,责不能免,但也实在是命运不济。
    袁绍讨伐曹操,对属下的建议并非毫不采纳。曹操东征刘备,田丰欲大举南下,袁绍虽未大举,但也出兵攻了延津。进至阳武,沮授建议缓搏,袁绍驻扎数月后,稍向前推进,因接连获胜,遂开始猛攻。许攸、张郃想暂缓正面之战,可用包抄,袁绍是前面不停,侧后分使。张郃望救乌巢,郭图要端曹营,袁绍将主力向敌,轻兵救援。
    官渡之战结束了。袁绍只与百余骑渡河北归。两年后,袁绍因懊丧而病逝。又过两年,曹操攻破邺县。曹操临祀袁绍墓下,再拜而哭。曹操仿刘邦哭项羽,除了念及一点旧情外,更多的还是出于敬畏,因为稍有偏差,被吊唁的就会是自己。胜败乃兵家常事,袁绍把官渡决战的胜败看得太重,他若能看得轻些就好了。看重当然是力争赢,赢了便可定大势;看轻是要料到输,输了还可卷土重来。曹操领冀州牧,据之为基,让还兖州。此后,曹操北伐打败乌桓,迫辽东公孙康畏服,除掉袁氏兄弟,基本平定了北方。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