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首页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煮酒侃三国
>>
正文
“至止”和“莫与为对”
诸葛亮的口才如何,史书中没有记载,不过想到刘备在危急时刻能派他去说服孙权,应该是不错的。虽然没有《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那么艰险,总还是有点难度的。
要说口才,在三国历史上有两张名嘴,雄辩功夫确实了得。史书上分别称为“至止”和“莫与为对”。
第一张名嘴广汉(今四川广汉)人董扶。这个人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没有出现过。不过在东汉末年可是比较有名的。在东汉朝廷被誉为:儒宗。据《三国志?刘焉传》注引《益部耆旧传》及《后汉书?方术传》记载:“董扶字茂安。少从师学,兼通数经,善欧阳尚书,又事聘士杨厚,究极图谶。遂至京师,游览太学,还家讲授,弟子自远而至。”名气的确不小,后来陆续有人向朝廷推荐董扶,董扶偏偏就是不去,还挺有个性的。也许正是因为如此,董扶的名气越来越响亮。“前后宰府十辟,公车三徵,再举贤良方正、博士、有道皆不就,名称尤重。”不过,这个董夫子到最后还是未能隐居山林,做个逍遥神仙。大将军何进公车特召,总算把他给请了出来,官拜侍中一职,而且是很受器重。后来董扶随刘焉去了益州,估计是想落叶归跟吧。陈寿的《益部耆旧传》介绍到这里有一个有趣的记载:“扶出一岁而灵帝崩,天下大乱。”怎么看怎么象是陈寿对董扶离开京城感到惋惜,似乎陈寿认为如果董扶不走可能会出现另外的局面(调侃而已,别拍砖)。不过到了益州以后,这位董夫子的特长---雄辩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的口才好到什么程度呢?据该书记载:“始(董)扶发辞抗论,益部少双,故号曰(致止)〔至止〕,言人莫能当,所至而谈止也。”只要董扶一开口,就没有人能说的过他,以至于到了最后,只要董扶走到哪里,别人就都不说话了。你说这董扶的学问、口才有多好!后来诸葛亮问秦宓以扶原因,秦宓的回答是:“董扶褒秋毫之善,贬纤芥之恶。”按现在的话来说,逮着什么说什么,难怪会“所至而谈止”呢。这位董夫子还有一个特长:观星望气。董扶跑去和刘焉说:“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也不知道是自己想回乡而蒙刘焉呢的还是把刘邦的发家史研究了一番而得出来的结论呢或者真是观星望气的结果,难说),经他这么一说,还马上让刘焉活动了一阵子,总算当上了益州牧,看来是把董夫子的话当真了。不过从事后看,董扶也真没说错,只怪刘焉父子不争气,这个“天子气”最后落在了刘备头上,还有一位是大家都非常熟悉而又被小说《三国演义》冤枉了的蒋干。说他被冤枉,是因为在《三国演义》中,蒋干被描述成了一个小丑。他为了说服周瑜投降曹操,两度从曹营来到江东,又两次被周瑜利用,不但使得曹操误杀了水军都督蔡瑁、张允,还让庞统定下的连环计得逞,最后火烧曹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在小说里,蒋干算得上是一张臭嘴。
不过,历史上的蒋干却不象小说中写的那样无能。据《三国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记载:“初曹公闻瑜年少有美才,谓可游说动也,乃密下扬州,遣九江蒋干往见瑜。。。。。(蒋干)乃布衣葛巾,自托私行诣瑜。)不料周瑜一眼就看出来蒋干此行的目的,一见面就给了蒋干一个下马威,周瑜说:“你不远千里而来是为曹操做说客的吧?”蒋干则是一口否认。周瑜又把蒋干请到自己的军营里,“行视仓库军资器仗讫,还宴饮,示之侍者服饰珍玩之物”,然后周瑜向蒋干表明了自己的志向:“我蒙受孙氏兄弟的知遇之恩,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即使是苏秦、张仪在世、郦叟复出,也别想说服我去投降曹操。”蒋干回去以后,一再“称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闲。”在历史上的确有过游说劝降的事情,但时间却不是在赤壁之战期间。双方的政治立场不同,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共同语言了。那蒋干的口才有多好呢?该书记载:“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在整个江、淮一带都没有对手。
一个是在益州“所至而谈止”的董扶,一个是“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的蒋干,在三国时代称的上是两张名嘴。就不知道这两个人一旦遇上,谁会是第一呢?
其实,在三国那个英雄辈出、能人荟萃的时代,象董扶、蒋干这样的名嘴还有很多很多,只不过是因为年代久远、史料缺乏,才会把这些名嘴们给湮没和遗忘了。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
手机版
[ 新都首页 ]
[ 古文典籍网 ]
更新时间:2024/11/25 08: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