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首页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雄霸三国之武将争锋
>>
正文
太史慈
太史慈,东吴名将。东莱黄县人,字子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与曹魏交战时战死,死时才四十一岁。后人有诗称赞太史慈说:
矢志全忠孝,东莱太史慈。
姓名昭远塞,弓马震雄师。
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战时。
临终言壮志,千古共嗟咨!
-———————
“惊涛拍岸”---水国英杰之太史慈
作者:隼舞空
〖前言〗 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对三国的研究历史也很长,而且从热情上来说并不亚于国人。曾经看到过某些他们的看法,有些印象很深。比如说在一般民众当中,对三国特点进行归纳的话,很多人都会说“博大之国曹魏”,“山猿之国蜀汉”,“江南水国东吴”。但是他们也有很多感觉和国人不一样的地方。曾经看到过一个早稻田大学专修中国文学的学生写的三国随感,里面提到了一个国人肯定不习惯的现象,那就是对江东的孙策和周瑜的印象问题。日本的女孩子稍微读过三国志(日本基本上不说演义,平时以小说/正史这样的称谓来区别)的,有好些人都会说孙策和周瑜“互相爱慕”。因为她们从小的文化氛围与国人不同,所以在感觉上和我们不一样。她们认为那也是一种美,她们用比自动铅笔还细的线条去描绘这两个男子,确切地说是美男子。当然,在蜀汉的话,毫无疑问赵云就是第一对象了。总之,相对来说,他们对东吴的感觉与我们不一样。在本坛,东吴的人气也不高,因此我就钻个空子,不定期聊聊东吴的人物,基本上以正史【三国志】为准,有时候中间会夹杂一些日本三国迷的看法,请大家指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到东吴武将,大家都会一般都首先想到孙策,太史慈,甘宁这三个人。其实,东吴的猛将一点也不比魏和蜀少。而且人生波澜壮阔,形形色色。正史里还有些比演义还精彩的描写。这里从并非水乡出身的二员猛将---太史慈和程普开始聊起。
〖太史慈〗
◆出世
太史慈,字子义。他出身在东莱郡,本不是江南人。按现在的度量衡来说大约高1米85,蓄着很漂亮的胡子,臂长而善于弓箭。年轻时就好问上进对学问感兴趣并在东莱郡作了郡官。他的出世其实是因为他年轻时就很狡诈,而且胆大妄为。对于他的武勇,通过演义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这里先聊聊他年轻时的一件趣事,不对,应该说是他耍流氓才对。
这件事是他在东莱当差的时候发生的。有一次,东莱郡和管辖他们的青州之间,也就是和顶头上司之间发生了龌龊,双方都想先下手为强向朝廷上奏,以便取得有利地位。东莱郡选派出了21岁的太史慈,可是他星夜赶到洛阳后发现州上派的人已经在办理上奏手续了,于是他就采取欺骗手段。他问那个青州的使者:“你要办理上奏么?”使者说曰:“是呀。”他又问:“你的文书呢?”使者回答说:“在车上。”他就说:“章题署得无误吗?取来给我看看。”那个使者实在不知道他是东莱郡派来的,就把文书给他拿来了。哪知道他早就揣了一把刀,一下就把文书给破坏了。估计那时候他们用的还不是纸,而是布之类的吧。不然他那么年轻,用手就撕破了,那里还用得着刀。那个青州派来的使者跳着脚大叫:“有人破坏我的文书”。他居然反过来又威胁人家说:“你不先给我看文书的话,我也不能破坏掉它,所以上面要追究起来,就不是我一个人的罪名了。你不如和我一起安然出去,咱们都好说…”。那个青州使者就说:“你为了东莱郡破坏我的文书,已经得手了,还要干什么?”他回答说:“我第一次受郡上指派而来…把你的文书破坏了。现在就算回去也会因此受罚,所以想跟你一起走好”。那个使者听信了他,当天就一起离开洛阳。哪知道一出城,太史慈就悄悄潜回洛阳办理了东莱郡的上奏手续。青州方面知道后,又派人通章,可是上面不予受理,州上因此受罚。太史慈虽然一时闻名,但是受到州上忌恨。他害怕上面借机报复,于是跑到辽东避祸去了。
他这套做法现在看起来似乎很有趣,但是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说,真是个大无赖,可以说是为了目的不择手段。但是换了自己在当时又该怎么做呢?个人在社会这个洪流里,无时不面对竞争的残酷,当然谁也不愿意做那个可怜的青州使者。做太史慈呢,事后多少会有些不安,除非自己麻醉自己。有没有跟好的办法呢?我想是有的,但是那需要智慧,不是人人随时都能办到的。在1000多年以后,多数现代人都还做不到,苛求古人似乎太过了。我们不需要用死板的道德教条来束缚思维的自由发挥,但是也不应该放弃对高一层智慧的追求。下一篇关于魏的文我想聊聊一位非凡的天才少年,他的作法和子义比较以后,我们似乎可以得到一点点启发。那就是---宽容与大度是对于人的心灵来说是一种修养!
言归正传,最有说一点。后来演义里写到的救孔融的事,说:“原来孔融与太史慈虽未识面,却晓得他是个英雄。”其实在正史里面孔融是听说他这个事才开始对他感兴趣的。后来,他出城请刘备也有精彩的智慧描写,结合他的武勇咱们下回再说。
—————————————————————
说说太史慈的地位
作者:隼舞空
刚才看到闻仲说正史《三国志》里没有单挑,我认为是不符合事实的。抛开引注里有争论的场合不谈,正史《三国志》正文里有一场单挑纪录,那就是发生在太史慈和孙策之间的“神亭争雄”。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是《三国志》正文里唯一一场单挑。《三国志》卷四十九---吴书四---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里有这样的描述:
◇ 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於是解散。
有人一直认为文中没有明说是一对一就不该算是单挑,就算如此,咱们还是可以算“一骑卒”对其中7人,而太史慈一个人也可是算上是1人单挑7人,比那个所谓的严格单挑还要猛。
言归正传。为什么正史《三国志》正文会有这么一场对太史慈的武勇加以描述的记载呢。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一般我们都把太史慈作为东吴武将来看,但是在正史《三国志》里他的定位是群雄。不信你看题目:《三国志》卷四十九---吴书四---刘繇太史慈士燮传,是的,他和刘繇时列在一起的,相信不会有人生说刘繇不属于群雄吧。难道因为他是群雄就要有这么一段描写吗?不,简单的说突出太史慈其实是为孙策作衬托。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可以想想为什么刘繇会被列入正史呢?说穿了,这里列刘繇主要还是要突出孙家对东吴领有的正当性。君不见《三国志》蜀书在写刘备以前不也有个刘二牧传吗?但是太史慈只是刘繇同乡,而且“或劝繇可以慈为大将军,繇曰:“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但使慈侦视轻重”,可见当时以评论天下人物闻名于世的许邵对太史慈的评价一定不高。而且和周瑜,黄盖,程普等老资格比起来,太史慈的战功在孙家立国方面的功劳可就是萤火之光了。而且决定吴国命运的赤壁大战还没到他就去世了。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把太史慈也列在一起作为群雄是为什么呢?我想他的最大优势就是当时他闻名天下的武勇,上次曾经说过他救孔融一事,这里就不谈了。总之在正史上,太史慈的武勇与关张不遑多让。那场单挑在演义里很容易被看成是因孙策猛而反衬太史慈猛,我看还是应该反过来。因为太史慈以勇闻名比孙策早。
太史慈在刘繇兵败逃到豫章后曾经自称丹杨太守,实际上就是自己把自己当成刘繇的接班人。他没有逃回家乡去,也没有继续跟随刘繇。这说明什么呢?对,他是有政治野心的。孙策也不过是个外来户,侵攻东吴本身是没有正当性的。曾经看到过有日本人考证当时是没有正式丹杨太守的。我估计这个说法是站在作为正统的汉朝廷方面来说的。“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泾以西六县未服。慈因进住泾县,立屯府,大为山越所附”。原来当时他是趁孙策东征要建立根据地的。这也就是说太史慈本身还是有一定政治素养和战略眼光的,如果他能够击败孙策,在那个时代他是有可能在成功后把自己的行为正当化的。只是他没有料到孙策能在一年内就收拾了吴郡和会稽的许贡,王朗,而且他手下也没有周瑜鲁肃这样的智囊,只是纠集了一帮山越贼。即使这样,他还差点捉住孙权,那个 “水国山狮” 周泰也受了重创。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太史慈列为群雄除了他本身是有一定背景以外,通过他来衬托孙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你看“策即解缚,捉其手曰:“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慈曰:“未可量也。”策大笑曰:“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可见孙策对他的重视,反过来这也证明孙策用人的手腕。刘繇文用许邵无可厚非,但是仅仅因为许邵对太史慈评价不高就不用他,实在是缺乏逐鹿天下的器用。还有一件事也可以看作是对孙策的反衬。原来太史慈归降后,除了孙策大家都不信任他。“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与谁?”饯送昌门,把腕别曰:“何时能还?”答曰:“不过六十日。”果如期而反”。这里与其在表扬太史慈的诚实,倒不如说是在赞美孙策的心胸和政治手腕。毕竟太史慈这样一个早就闻名于世的大人物加入孙策集团,对于孙策来说是个巨大的胜利。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
手机版
[ 新都首页 ]
[ 古文典籍网 ]
更新时间:2024/11/25 08: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