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评论和研究>> 三国评论精选>> 正文

再写三国(十)李榷、郭汜之乱(上)


    作者:holybull
    李榷、郭汜之乱(上)
    李榷、郭汜、张济三人原先都是董卓的部将,在长安变乱的当口,他们被牛辅派去打 靸y。董卓一死,王允就派李肃去收编牛辅的军队。这个李肃便是《演义》中,说服 啦 投董卓的家伙。在 啦即 杀董卓的时候,也是他最先下的手,他可算是吕布在朝中最密切的朋友。
    本来这次的任务并没有什么大的难度。牛辅身边的兵力不多,李榷、郭汜、张济他们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回援。只要李肃能够好言相劝,恩威并施,收服牛辅并不是什么难事。可不幸的是,他偏偏惹恼了牛辅,两军大打了一场。李肃的能力有限,准备也不够,输的很是干净利落。
    另一边牛辅的表现也不怎么样。仗着开始时的一口气打败了李肃后,他依然胆战心惊、寝食难安。结果,在营中一次偶然的虚惊中,他便以为大势已去,带着几个亲随西逃。途中因为随从的反叛,而死于非命。
    李榷、郭汜、张济几个回到陕县的时候,只来得及为牛辅收了一下尸。牛辅的下场很令他们恐惧,只是一味向身在长安的王允请降,条件就是赦免他们一家老小的死罪。这时候,王允的态度成了左右时局的关键。
    王允对于自己,设计杀了天人共愤的董卓这件事,很是得意。不知不觉间就有些居功自傲,蔑视群臣。特别的,在对待蔡邕的问题上,更是显出了他的自以为是,自做主张。
    蔡邕是当朝的名士,无论是学识、声望都不容小视。可是王允却仅仅因为他为董卓的死,而发一叹息,就认定了他是董卓的余党,下令将其处死。满朝文武聚而为蔡邕求情,终不得免,可见王允当时是何等的固执。
    在对吕布的问题上,王允做的也不如人意。对于这位功臣的,一味的冷遇和不尊重,严重伤害了董卓旧部的感情,人心也不免浮动。
    最夸张还不是这些,而是“尽诛凉人”的流言。王允和吕布都是并州人,算是大同乡。他们联手杀了董卓之后,李榷、郭汜、张济三个凉人,就杀尽了手下的数百并州人,以示不满。为此,王允说过要杀尽凉州叛逆,为同乡报仇的话。这些话究竟是真是假,我们已经无从去追究,可它们的效用是显而易见的。
    长安的迟迟没有回音,令李榷他们很是不安起来。甚至开始考虑学牛辅的样子,一走了之,逃回家乡隐居。这时候,讨虏校尉贾诩的一席话,彻底决定此后数十年历史的走向。同时,他的话也成了千古名言。
    “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相率而西,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事济,奉国家以正天下;若其不合,走未晚也。”
    李榷、郭汜、张济三人也不太笨,自然明白贾诩话语的价值。一番重整旗鼓之后,便 坪 荡荡的向京城而来。樊稠,董卓的另一员旧?,看得他们三个军势浩大,又料想到了自己在王允手下也没有什么生机,也就加入了进去。四人边打,边收拾西凉旧部,当打到长安的时候,已经有了十万之众。
    吕布看到事急,拢城待援。不想军中的叟兵叛变,开了城门。以至吕布不战自溃,匆匆逃出关内。司徒王允虽然办事糊涂,不过气节还在,誓与长安城共存亡,最后落了个满门抄斩的下场。到此汉家朝廷彻底没落。
    李榷等人攻下京城,先是纵容属下,抢掠了一番。眼看没有人敢来管他们,行事也就愈加乖张。在小皇帝面前,他们大言不惭的自称是护上的功臣,索取了一连串的官职与赏赐。
    李榷当上了司隶校尉和车旗将军,郭汜和樊稠分别当上了后将军、左将军。三人共同治理京城。张济实力最弱,只得了一个“镇东将军”,回陕县驻防。
    (事实上,李榷、郭汜等人的实际控制范围,一直没有超出过三辅。他们的老家凉州,早就到了马腾、韩遂的手中。)
    随后的两年里,李榷、郭汜的气焰尘嚣之上,全然不把公钦们放在了眼里。唯一能让他们有所顾及的,便是彼此的实力。最后,终于到了一山不容二虎的境地,朝都又一次陷入了战乱之中。
    --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