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评论和研究>> 三国评论精选>> 正文

关于孟达


    大凡看《三国演义》的,大家一定对第六十回的这一段印象颇深。书云:“…张松回益州,先见友人法正。正字孝直,右扶风郿人也,贤士法真之子。松见正,备说曹操轻贤傲士,只可同忧,不可同乐。吾已将益州许刘皇叔矣。专欲与兄共议。法正曰:“吾料刘璋无能,已有心见刘皇叔久矣。此心相同,又何疑焉?”少顷,孟达至。达字子庆,与法正同乡。达入,见正与松密语。达曰:“吾已知二公之意。将欲献益州耶?”松曰:“是欲如此。兄试猜之,合献与谁?”达曰:“非刘玄德不可。”三人抚掌大笑。…”——一出卖国的密谋就在‘益州三友’间开始了。且不说此番描写是否符合史实,单就孟达而言,他在这出戏里表现出不俗的判断和决断力。可是历史上孟达却注定要终生陷于抉择中而不能自拔,最后他只能在错误的决断中迎接死亡。
    1、出仕
    孟达扶风郿人,建安初,与同郡法正一起依附刘璋,从有限的资料看他和法正一样,在刘璋手下十多年没混出什么名堂来。对刘璋这类守户之犬而言,墨守成规是当然的,从低层发现和提拔人才是比较困难的,外来之人更是不容易得到重用的。当刘璋令他作为法正的副手共迎刘备时,孟达做出了他人生第一个重要抉择——投靠刘备。《三国志》蜀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孟达副法正,各将兵二千人,使迎先主,先主因令达并领其众,留屯江陵。蜀平后,以达为宜都太守。”刘备平定益州后,按功封赏,孟达被封为宜都太守,孟达的抉择有了不斐的回报。前宜都太守可是张飞啊,控制的是荆益之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刘备任命孟达为宜都太守,说明刘备对孟达的能力还是看好的。将孟达安排在北攻两川的咽喉之地进行战备工作,为将来的取汉中打下伏笔,不能不说刘备对孟达是十分倚重的。孟达与法正自建安初依附刘璋,碌碌无为十多年,几将老死他乡。而自建安十六年归附刘备,建安十九年就封为宜都太守,大有青云直上之势,刘备对孟达实在是有再造之恩!当然孟达对刘备也有满意的回报:见《三国志》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建安二十四年,命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为达兵所害。达将进攻上庸,先主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上庸。上庸太守申耽举众降…”孟达独自拿下房陵,又和刘封一道拿下上庸、西城,打开了通向宛洛的又一通道。
    然而刘备命刘封统领孟达,却为后来一系列变故埋下了伏笔。我个人认为“先主阴恐达难独任”并不是派刘封统领孟达的真正原因,由于上庸三城属边陲要地,必须要有最亲信的人来把守。刘备一生阅人无数,知人方面独步三国,刘备对于孟达的能力是认可的,但对他的为人并没有多少把握。这才是“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的主要原因。
    2、叛国
    促使孟达叛逃的原因表面上有二条:一是没有派兵救援关羽;二是与刘封不和。见《三国志》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会羽覆败,先主恨之。又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
    由于上庸三城的主将是刘封,没有派兵救援关羽的主要责任应该是由刘封承担的,孟达担心由此获罪并不是导致其叛逃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刘备对孟达的叛逃还是很惋惜的。这才有“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b]。”语(见《三国志》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将刘封侵凌孟达,导致其叛逃之罪过放在了他不救关羽之罪的前面;而后来诸葛亮在与孟达的信中也主要提了此事:“呜呼孟子,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所以刘封寻夺孟达之鼓吹,对孟达而言是奇耻大辱,孟达由此而走也是被刘备、诸葛亮及当时的士大夫们所理解的。但我认为刘封的所为只能成为孟达叛逃的合理借口,而其叛逃的真正原因是对刘备不以其独当一面反而要受制于人(刘封)的不满。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刘备安排两个不和的将领守上庸三城是用人上的失误。而实际上这恰是刘备的苦心所在,历代君主对守边疆要地的将领安排是非常讲究的:一是要亲信;二是要有能力,守得住;三是不能让守边将领坐大的到难以控制。所以常常安排两个关系不和的将领相互制约;曹操安排张辽、李典守合肥也是如此。
    从孟达辞刘备的表中也可以看出几许端缈来。魏略载达辞先主表曰:“伏惟殿下将建伊、吕之业,追桓、文之功,大事草创,假势吴、楚,是以有为之士深睹归趣。臣委质已来,愆戾山积,臣犹自知,况於君乎!今王朝以兴,英俊鳞集,臣内无辅佐之器,外无将领之才,列次功臣,诚自愧也。臣闻范蠡识微,浮於五湖;咎犯谢罪,逡巡於河上。夫际会之间,请命乞身。何则?欲絜去就之分也。况臣卑鄙,无元功巨勋,自系於时,窃慕前贤,早思远耻。昔申生至孝见疑於亲,子胥至忠见诛於君,蒙恬拓境而被大刑,乐毅破齐而遭谗佞,臣每读其书,未尝不慷慨流涕,而亲当其事,益以伤绝。何者?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一还。惟臣寻事,自致房陵、上庸,而复乞身,自放於外。伏想殿下圣恩感悟,愍臣之心,悼臣之举。臣诚小人,不能始终,知而为之,敢谓非罪!臣每间交绝无恶声,去臣无怨辞,臣过奉教於君子,原君王勉之也。”
    孟达在表中接连以范蠡、子胥、蒙恬、乐毅作喻,虽不明言,其心自许矣!刘备读表,怒其有讥讽之意,既为此也(表中暗喻刘备不识俊杰乎?)。直到此,孟达的言行也还无可厚非,但投魏后,其角色转换之快,不能不让人鄙其人品。刚投了新主子,就转过脸来打旧主了,这比黄权投魏的表现差的太远了。自己投降了不说,还要劝刘封“北面事君,以正纲纪”。实在是薄情寡义之极了。
    3、反复
    孟达投魏后,一定会对自己的‘英明决策’暗自得意。因为他又一次得到了新主子的看重,魏文帝拜其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同时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郡,命达领新城太守。当然在任命之前,孟达还必须要通过了考察关和面试关[注1]。考察的结果是:魏主派的考察官对孟达有极高的评价!称其乃“将帅之才也”,或“卿相之器也”——我怀疑此间是否存在收贿受贿之嫌!因书中不载,故戏言之。魏文帝听了‘收贿官员’的汇报后,心中大喜。主动写信给孟达,将孟达投魏比喻为‘虞卿入赵’和‘陈平就汉’[注2]并命其面君。面试的表现用魏略的记载描述的话,就是‘进见闲雅,才辩过人,众莫不属目。’——这可没有取巧之处,靠的是其真实本领。
    魏主对孟达的倚重,也引起了魏众臣的不满,其中就包括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注3]。但因为有魏文帝的偏爱和桓阶、夏侯尚两位朝中朋友的照顾,虽然与之共事的申仪和孟达有隙,但因魏文帝的偏爱,也没敢采取对孟达不利的举动。孟达随以平安无事的过了五六年。(似乎这五六年孟达没有再交别的朋友,看来处理同事间的关系始终是孟达的弱项。孟达之败也是败在此处!)当魏文帝死后(此时桓阶、夏侯尚以先后亡故),孟达又感觉到危机来了,这危机感首先来自新主对他的态度,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我们依然可以想象魏明帝对孟达是没有什么感觉的!当然身在边疆,朝中没有知交之人通透消息,更加剧了孟达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担忧。[注4]这时通过李恢,诸葛亮知道孟达对刘备、诸葛亮保全其妻子是很感念的,对诸葛亮本人也是信任的[注5]。出于战略上的考虑,诸葛亮利用书信和孟达取得了联系(建兴三年226年),于是孟达又开始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了。但他并没有马上叛魏投蜀,因为他知道他所镇守的新城郡对魏、蜀、吴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如何利用好这一优势,获取最大的利益这才是他首要考虑的,因此孟达如意算盘是在关键的时刻,他能发挥关键的作用;获取最有利于自己的结果。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在等待和观望着,只到申仪告发,并引起魏主和司马懿的关注时,才匆匆举事。但这次,事态已不可能按孟达设计好的方向发展了,操魏方,司马懿已将孟达掌握在手心之中,而蜀诸葛亮也因为孟达迟迟没有叛魏投蜀的具体表示,由此认为孟达没有诚意投蜀,也没有派兵援救[注5]。最终,孟达在众叛亲离中完成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幕。我想,孟达临死前一定会想起他初领新城太守时面对险峻的边塞发出的感慨:“刘封、申耽,据金城千里而失之乎!”。历史似乎给他开了个大玩笑!他有雄心壮志,也据有千里金城,但最终也失败了!
    结论:孟达是位以自我为中心并且又十分自负的人,志向远大。政治洞察力敏锐,分析和把握机会的能力也较强。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恃才傲物,即不能处理好与周围人士的关系,更不要说扶植自己的死党了。而正是这一致命的弱点导致了孟达最终的失败。另外孟达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态度也导致了他人格方面的不足,在这方面孟达有些象吕布,不同的是吕布为了女人,而孟达只是为自己!
    附、孟达之死
    对于孟达的死,有必要多说两句。从《三国志》的记载看,孟达的死是由于他性格缺陷造成的——他的自负导致了对司马懿的轻视(防备不足);他的多变导致了诸葛亮对他的不信任(不发援军)。用句不恰当的比喻:诸葛亮对孟达是‘始乱终弃’!司马懿对孟达是‘口蜜腹剑’。
    可是在《智囊》中的一段记载却让我们对孟达的死有了另一方面的认识!——
    在《智囊》卷五能品二《司马懿斩孟达》中是这么记载的:“蜀将孟达之降也,魏相遇之甚厚。司马懿以达言行倾巧不可任。骤谏不见听,乃以达领新城太守,封侯假节。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原。蜀相诸葛亮恶其反覆,又虑其为患。达与太守申仪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泄漏其谋。达闻其谋泄漏,将举兵。懿恐达速发,以书喻之曰:‘将军昔弃刘备,托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场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殪易知耳。’达得大喜,犹豫不决。懿乃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二贼交构,宜观望而后动。懿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
    按此记载,申仪至所以知道孟达要造反而上告朝廷,原来是诸葛亮的反间计。诸葛亮既然要逼迫孟达造反,但又不发兵支援。由此看来其目的是想让孟达和魏军两败俱伤,然后从中取利。此举说明诸葛并无接纳孟达之意,只是想利用一下孟达而已。而司马懿更绝,先是用一封热情洋溢的信稳住孟达,然后出其不意将其扼杀!嗨!孟达在蜀魏两大高手的共同算计下,想不死,那是太难了!
    (全文完)
    [注1]:魏略曰:达以延康元年率部曲四千馀家归魏。文帝时初即王位,既宿知有达,闻其来,甚悦,令贵臣有识察者往观之,还曰“将帅之才也”,或曰“卿相之器也”,王益钦达。……达既至谯,进见闲雅,才辩过人,众莫不属目。又王近出,乘小辇,执达手,抚其背戏之曰:“卿得无为刘备刺客邪?”遂与同载。又加拜散骑常侍,领新城太守,委以西南之任。
    [注2]:魏略曰:(曹丕)逆与达书曰:“近日有命,未足达旨,何者?昔伊挚背商而归周,百里去虞而入秦,乐毅感鸱夷以蝉蜕,王遵识逆顺以去就,皆审兴废之符效,知成败之必然,故丹青画其形容,良史载其功勋。闻卿姿度纯茂,器量优绝,当骋能明时,收名传记。今者翻然濯鳞清流,甚相嘉乐,虚心西望,依依若旧,下笔属辞,欢心从之。昔虞卿入赵,再见取相,陈平就汉,一觐参乘,孤今於卿,情过於往,故致所御马物以昭忠爱。”又曰:“今者海内清定,万里一统,三垂无边尘之警,中夏无狗吠之虞,以是弛罔阔禁,与世无疑,保官空虚,初无(资)任。卿来相就,当明孤意,慎勿令家人缤纷道路,以亲骇疏也。若卿欲来相见,且当先安部曲,有所保固,然后徐徐轻骑来东。”
    [注3]:魏略曰:时众臣或以为待之太猥,又不宜委以方任。王闻之曰:“吾保其无他,亦譬以蒿箭射蒿中耳。”
    智囊卷五能品二曰:蜀将孟达之降也,魏相遇之甚厚。司马懿以达言行倾巧不可任。
    [注4]:魏略曰:及文帝崩,时桓、尚皆卒,达自以羁旅久在疆埸,心不自安。
    [注5]:三国志卷四十一蜀书十一(费诗传):建兴三年(226),随诸葛亮南行,归至汉阳县,降人李鸿来诣亮,亮见鸿,时蒋琬与诗在坐。鸿曰:“间过孟达许,適见王冲从南来,言往者达之去就,明公切齿,欲诛达妻子,赖先主不听耳。达曰:‘诸葛亮见顾有本末,终不尔也。’尽不信冲言,委仰明公,无复已已。”亮谓琬、诗曰:“还都当有书与子度相闻。”诗进曰:“孟达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覆之人,何足与书邪!”亮默然不答。亮欲诱达以为外援,竟与达书曰:“往年南征,岁(未及)〔末乃〕还,適与李鸿会於汉阳,承知消息,慨然永叹,以存足下平素之志,岂徒空讬名荣,贵为乖离乎!呜呼孟子,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又鸿道王冲造作虚语,云足下量度吾心,不受冲说。寻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东望,故遣有书。”达得亮书,数相交通,辞欲叛魏。魏遣司马宣王征之,即斩灭达。亮亦以达无款诚之心,故不救助也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