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首页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三国评论精选
>>
正文
随谈诸葛亮——莫以成败论英雄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大浪淘沙,直到三国鼎立更是英雄辈出,将星如雨,曹操、刘备、孙权、周瑜、司马懿、陆逊均是不世之才,但是在,最杰出的还是诸葛亮。
现在我们的社会已经到了一个怀疑一切、推翻一切的年代,标新立异可以显的自己比别人高明,于是,诸葛亮的能力、品质和功绩都开始被质疑了。
遥想当年刘备桃园三结义,袁绍,曹操,刘表等莫不是拥有一至数州,以三人之力,一县之地,确想大展宏远之志,一统河山,确实是不能为而为之,但是刘备竟然得到了徐州。可是徐州是四战之地,强敌环绕,首尾难顾,难成霸业,失之是必然,但刘备之才也被诸侯认可,才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然而刘备虽然屡战屡败,其志不移,但是其战略目标如何实现,确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到了徐庶走马荐孔明,刘备三顾茅庐。有了隆中对的美谈,诸葛亮高瞻远瞩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用系统工程的方式提出了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既先夺取荆州,再图益州,东和东吴(不可图之),南抚中南。待时机成熟再兵分两路北伐中原,一统华夏的战略主张,仅此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故刘备有了如鱼得水之说,然后,刘备、诸葛亮一直是按照这个战略目标进行的。而且还很顺利,一直到了关羽失荆州,才使北伐中原的基地之一不复存在了。
到了曹操在官渡打破袁绍,统一北方,帅中原之军,横扫华夏如卷席,荆州刘综不战而降,刘备,诸葛亮以新野一县之力,节节抗击曹军,因为有十几万难民连带,行军缓慢,终于在长板大败,可是,诸葛亮临危授命过江东说服孙权联合抗曹,赤壁一战终成三国鼎立的局面,随后,刘备入西川,隆中对的战略计划就好象很快可以实现了。
但是,风云突变,关羽失荆州,隆中对的战略计划失去了东路的基地,就根本不可能实现了,这也是刘备执着的要报仇伐东吴的原因,我们知道诸葛亮对于刘备伐吴表示过反对意见,但是,我想当时刘备肯定问诸葛亮没有了荆州,北伐中原、一统华夏还可以实现吗?我想诸葛亮回答肯定是没有东西策应,不可能光复汉室。刘备是个不屈不唠的人,光复汉室是他坚定不移的目标,所以明知道不应该伐吴,仍然伐之。好多人对诸葛亮为什么没有一起去伐吴不明白,其实很简单,荆州已经丢了,剩下的益州就不能有任何的闪失,所以必须要可靠的人守卫。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到了琥亭之败、白帝托孤,诸葛亮全面担当起了蜀的政治,经济,军事重担,当时的形势是蜀国连续遭遇荆州、琥亭之败。多年来建立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魏又落井下石十面伐蜀。可是说蜀亡当为天意也。
可是,诸葛亮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化解了各路敌人。然后又南下中南,七擒七纵,功心为上,创造了我国历史上战争的典范,以后中南成为了稳定的后方。
对诸葛亮有成见的人,最大的证据就是认为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而返,甚至认为如果换成自己将如何如何统一中国。其实是不了解历史,只是受三国游戏和三国演义误导过深的原因。
比如,在三国游戏和三国演义将领个人的能力、尤其是蜀国将领个人的能力被拔高了很多。其实在真正的战争中,将领身先士卒,主要是鼓舞士气,对于消灭敌人没有当时作用,对于单打独斗其实根本就是游戏和演义艺术创造,在真正的战斗中根本没有多少作用。
又比如在游戏和各个城市的发展基础是没有多少差距的,三国的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发展到最大规模,都可以提供同样的兵员。
另外,在三国游戏和三国演义,蜀国的将领可以说都提到了,甚至没有的都被加上了,但是,魏国的将领很多根本没有被提到。
那么,真正的情况是什么啊?其实,当时的蜀国只是中国各州(相当与今天的省)中的一个州,当时的中国经济的中心在华北和关中地区,在当时魏国的:司,予,兖,青,冀,雍州,是中国经济最强的一等州。魏国的幽,并,秦,徐州,与吴国的扬州,蜀国的益州是二等州,魏国的凉,平,荆州和吴国的荆州(含江州)是三等州,另外还有魏国的扬州,吴国的广,交州可以说是四等州。
魏国是一等州有6个,二等州4个 三等州3个 13州吴国 二等州1个 三等州1个 四等州 2个。 4州蜀国 二等州1个 1州从经济发展水平,当时的中国是魏国的经济水平远远高于吴蜀。甚至吴的荆扬经济水平又高于蜀国的益州。
我们现在拿到今天做个对比,结果我们把魏国比做今天的中国。那么,相对比较恰当的吴国就是今天的印尼,大海可以看成长江,蜀国就是今天的越南。
如果,今天我们的世界只有中国,印尼,越南三国,没有其他外来力量帮助。越南可以统一中国,印尼,越南三国吗?印尼可以统一中国,印尼,越南三国吗?就是印尼,越南联合进攻中国可以统一中国,印尼,越南三国吗?我想所有的人的回答应该是否定的。
我想没有人会怀疑中国将统一中国,印尼,越南三国只要愿意,温和的可能说用个几年时间就可以了,激进的甚至会说一个月就可以了。
当然,有人说:西晋不是亡于五胡啦吗?北宋不是亡于金了,南宋不是亡于蒙古了,明不是亡与满清了。
其实,消灭西晋不是五胡、消灭北宋不是金,消灭南宋不是蒙古,消灭明不是满清。
西晋、北宋,南宋,明是亡在他们自己手上,是统治阶级的腐败堕落,是皇帝昏庸无能,残害忠良,自毁长城。与五胡、金、蒙古、满清只是外部的力量,没有他们也有其他力量来推翻这些昏庸王朝。
但是,当年的魏国曹操、司马懿和吴国的孙权、、陆逊与诸葛亮也就是瑜亮之别,三国可以说都是君主英明,战将如云,请问换成你如何统一。
以诸葛亮之才,他不是不知道他根本没有统一的希望,我前文已说过荆州已失,没有东西策应,不可能光复汉室。,但是,他为什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其实说白了,这叫以功代守,我在前面分析过,魏国力量十倍于蜀国,如果蜀国专门防守,必须处处设立防线,如果魏国分兵两路,每路力量都可以超过蜀国全国力量,蜀国必然集中全国力量对付先到的那一路。那么,另外一路必然趁虚而入,蜀国必亡也。后来,蜀亡也确实如此,钟会兵进剑阁,蜀国姜维集中全国兵力抵抗,邓艾从阴平道趁虚而入灭蜀国。
但是,如果采取主动进攻,魏国被迫采取处处设防,那么他必须有大量的甚至是主要的部队成为了防守部队,而且,还有强大的机动部队。结果是蜀国只有10万军队确处处进攻,魏国虽然有50万军队确被诸葛亮牵着鼻子走,今天打安定,明天出汉中,魏军疲于奔命。当然说起容易,做起太难了。其实,后来姜维也想以功代守,结果证明他做不到,所以后来只好防守了。姜维的能力不是不如他的对手,而是蜀国的力量确实太弱了。诸葛亮可以做到是因为他的能力远远高于他的对手,他以自己个人的能力弥补了蜀国与魏国的差距。人人都说诸葛做事情过于小心,其实,他不能不小心,因为一次失败,就有灭顶之灾。
魏延曾经献出斜谷之计,从战术上讲是可行的,为什么诸葛亮没有采纳。现在我们假定魏延出斜谷之计成功,蜀军到达了关中平原,那么是什么形势啊,后面还有秦岭上的魏国防守部队和回援的主力机动部队,西面是来援的西凉铁骑,东面是从洛阳来的魏国精锐中央军。在三面夹击下,可能只有大败,回去山口又被秦岭上的魏国防守部队堵住,不全军覆没到是怪事,就是侥幸逃脱,魏国也知道了蜀国以功代守之策。必然放开祁山,把防守部队变成了机动部队,以这几支强大的机动部队分别住于关中平原几个重城市,让你来攻,蜀军只要到达了关中平原,就可以四面围攻。如果蜀军不攻,这几支强大的机动部队可以主动出击,蜀军将疲于奔命,不的不分兵把守。那么就离亡国不远了。
其实,诸葛先生内心是很苦闷的,很无奈的,传统的道德观念,刘备对他的知遇知恩,使他明知不可为,偏向虎山行。其实他在前后出师表中写的明白,鞠躬尽瘁,死而后以。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
手机版
[ 新都首页 ]
[ 古文典籍网 ]
更新时间:2024/11/25 08: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