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小说>> 评书三国>> 卷三 孔明初用兵

第五回 关云长火牛显威 莽张飞拜师孔明

    第五回 关云长火牛显威 莽张飞拜师孔明
    东方将要发白,余山脚下云长马前的周仓看得清楚,只见夏侯惇等三将,带领着三万左右的人马,向这里撤走。周将军眼快转身到后山来禀报关将军。
    这时的后山,云长与关平父子二人带领二十个关西汉,一百名刀斧手,五十条牛。这些牛身上都用五颜六色的布包扎了起来,一下子看不出是牛是马,象天上降下的神兽一般。每-条牛身上六口利刃,两口结扎在牛角上,四条牛腿上各结扎着一把,都是刀刃向外。这样要是牛在人群中冲过,可以把两旁的人一铡二断。要是牛头一挑,牛角上的利刃可将人划破,五脏落地。要是牛在人群中打一个滚,好象在盘车中铡稻草一样,至少二三十人被他铡得身首分离,骨肉两段。因此,古代的火牛阵不是以一当十,可称为以一当百。现在把五十条牛列为十排,每排五只,每只相隔一段距离,中间用三尺长的竹竿将它们隔离开来,这样凭你开阔的山路,被一排牛冲出,已经很难躲避的了。那末,怎样会使牛疯狂地冲出去呢?就是在每条的牛尾巴上,扎着一个长长的火把,火把上早已涂上一层油,不但一点就燃着,一而且可以维持一段很长的时间。牛阵的厉害,就在于此。到时间只要点燃火把,每条牛不需要鞭打,它自动地会冲向前去,火把烧得越旺,老牛冲得越急。不要说军事上的火牛阵,即使老首姓家里的老母鸡,只要在它尾巴上扎上一面小红纸旗,保证这只母鸡飞奔得连人都追不住它。因此,人是万物中之灵,各种各样的办法都想得出来。每一排牛的后面,十个刀斧手。十排牛,正巧一百个。在他们的脸上,也涂上各种颜色,看不出是军兵,就象天神天将一般。每人手执一口锋利的钢刀。孔明的布置,不仅有强大的杀伤力,就是在表面上也要吓得放人胆颤心惊。关平毕竟是个年轻的孩子,他看到此情此景,不觉坐在马上好笑,想军师的用兵真符合我大孩子的心理状况。即使是云长,也感到有趣。
    这时,周仓已赶到马前:“主人,小人探得夏侯惇三将带领败兵三万,由此道而来,请主人定夺!”
    关将军又一次感到孔明料事如神。他的用兵,的确在于徐庶之上。他可以把敌人行动的去向了如指掌。云长便一声令下:“来!与某点炮!”
    余山背后号炮一响,顷刻间刀斧手将五十条牛尾巴上的火把全都点燃。这十排牛,本来安然地站立在那里。现在,这些老牛感到屁股后面热呼呼的。虽然是大动物,毕竟是畜生。它们不懂后面究竟出了什么事,牛眼睛向左右看看。它们在想,是不是后面失火了?因此,它也懂得要逃命,一面嘴里叫着,一面向山路外大道上走去。可是,火把越烧越旺,烧着了牛尾巴。这些牛又想,为什么这些火钉住了我们不放?它们哪里知道,火把就扎在自己的尾巴上。很快火烧痛了牛屁股。这时五十条牛都发了狂,牛遇见火是要斗起来的,因此有句俗语叫“牛斗火”。这些老牛为了想逃命,拚死地向大道外面奔驰而去。谁说牛跑不快?老牛一发狂,不比马的速度慢多少。刀斧手紧紧跟上,到了大道上当然没有次序了。这里三排,那里四排,总的方向是冲向曹兵。
    再说,夏侯惇原以为是太平无事了。现在听得炮声,知道事情不妙。他便同李、乐二将圈马向后退去。心想,后面到底来的是什么样的敌人。可是,没有发现刘备手下之将,只见对面冲来的不知什么怪物。曹兵团在一起,哪里来得及分开,有些小兵认为来的毕竟是畜生,不管它是牛是马,我们是人,它们总是要让开的。说话是不错,在平常时间,对面来的或马或牛,只要你不去欺侮它,牛马也是有灵性的,它们绝不会来碰撞你。可是,今日就不同了。这些老牛在想,后面在火烧,我们要活命,你们这许多人还要在前面拦住不放,是不是要我们都被烧死?所说,大动物确实与小动物不一样,它会搏斗。认为你们想烧死我们,那就不客气了。老牛习惯将犄角来挑,正好在犄角上扎着利刀,被你这样一挑,前面的几个曹兵顿时破腹开膛,血流满地。
    这时,曹兵方才知道事情不妙,要想往左右散开来。但牛群横冲直撞而来,曹兵要想往后撤退,只见三万人马挤得人山人海,自己人堵了自己人的路。此刻,一排排的火牛已经冲进了人群,不单是牛头撞,犄角挑,就是老牛在人群中奔驰而过,牛腿上的四口钢刀好象四柄板桨一样,把这批曹兵,象划过船的水花相仿,分了开来。顷刻间,血肉横飞,尸骨堆山。
    这班曹兵,哭叫了起来:“不好了!活火来了!活火来了啊!”
    什么叫“活火”?因为博望坡的火虽然厉害,只是烧定在一个地方。这里的火,生了四只脚会四面跑的。所以,称它为“活火”。有些曹兵急中生智,他们想,只要不在它对面阻拦,它是不会伤人的。因此往左右分开。你们算聪明,总不及孔明厉害。的确,老牛只是往对直冲去。可是,每排牛的后面窜出来一批刀斧手,他们想,竖里有牛,横里就请你们尝一尝我们的滋味。因此,挥动手中的钢刀,杀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就这样,两路夹攻,曹兵死伤无数。
    夏侯惇跟在李、乐二将后面,一路看,一路退。他想,我跟了曹操多年,这是什么家伙,我从来未遇到过。所以,他回头问李典说:“李将军,这是什么老掉?”
    李典:“大都督,我虽然也是初次遇到,但听得已久,古代齐国田单复兴齐国,便是用的这些东西。照末将看来,这便是‘火牛阵’。”
    夏侯惇想,诸葛亮不但用兵好,而且他肚里的古董也不少。看来,这三万兵很难保牢,此路不通,另找别处。但是,不知道“火牛阵”何人所用?总要得个结论。
    正在此时,云长带领关平、周仓随后杀出。
    夏侯惇眼睛一只,但看得很清楚,在将近天明前的一段时间里,加上火光中,见得云长的大旗高飘。他方始明白是关云长用下的“火牛阵”。即使没有火牛,遇到姓关的也难抵挡。他回头对四处一望,只见在左边有条山路十分狭隘,想必这样狭的山路,火牛是无法布置在这里的。而且,看来是一条暗暗的小路。哪里知道,这条路就叫安岭道。牛倒没有,却有“猛虎”在那里等待。夏侯惇哪里能料到,又会遇到张飞。他眼快手快,圈转马头,拖了长枪对李、乐二将喊了声:“李、乐二将军快跟本督往小道而走!”说罢,第一个带头。李、乐二将随后,眼快脚快的小兵也跟随其后,不满一百名,向安岭道撤退。没有死的曹兵,他们见到关将军个个高喊:“君侯救命!我们愿降!关君侯救命啊!”
    云长感到自己大哥兵马太少了,这些曹兵都是年轻力壮的好汉子,只要他们真心投降,换上我军的一身制服,不需要训练,沙场就能冲锋杀敌了。因此,关将军命手下人扯出一面大旗,上面四个字──投降免死。曹兵纷纷赶来投降,因此,关将军在余山脚下收到降兵一万有余,其他的曹兵都死在火牛阵中。因为老牛毕竟是畜生,它们的包围圈越缩越小。因此,围在里面的曹兵是活不成了。那末,这些牛如何呢?说也可怜,烧到后来牛尾巴烧烂,看得这些老牛互相乱撞.结果和遭灾的曹兵一样,同归于尽。这里的死人死牛无计其数,等一会自有人来料理。云长收了降兵,回转新野。在路过鹊尾山的时候,顺便将劫来的大粮带了回去。
    再说,夏侯惇赶到安岭道口,见后面关将军没有赶上来。因此,他喝住了李、乐二将,对着小道里面望了一望。因为天还没有亮足,所以看不清楚。他心中琢磨着,前边这条小路地势险要,万一碰到敌人,过去容易出来难,故而他扳着手指算道:“白袍小将已经出来过了,就是一开场与韩浩交锋的;红脸将刚才遇到;再有一个黑脸张飞,他……”他想到这里,不觉浑身一抖,毛骨悚然。至今还未看见他出场。夏侯惇最怕的就是张飞。老实告诉你,张飞就在这条小路上!而且已经等了你长久了。此时的夏侯惇脑筋很清,他想,真正要逃出刘备的地界,只有从此道而过。所以,他命令李典先到里面去探听一下,究竟有没有埋伏,自己在外面等候消息。
    李典除去马头上的鸾铃,恐被里面的敌人发现,然后悄悄地点马进山路。
    其实,里面的张飞自从在诸葛亮面前立下了军令状以后,带领着二百五十个军兵,早已守在里面小路上了。三将军坐在马上,手执丈八蛇矛。他睁大着环眼在想着,军师命我守在这里,拿到夏侯惇,他要十里外跪接于我,马前敬酒三杯,即使抓到一个小兵或带到一匹战马,也同样接待于我。甚至,夏侯惇不走安岭道,也是我赢了诸葛亮。可是,等到现在还不见夏侯惇前来,只是在耳边听得炮声隆隆,震得山谷摇动,哭声连天,响彻云霄。张飞抬头观看,只见天上布满红光。他在想,不知哪里在天火烧,这种火光从未见过。因为安岭道也属于余山的山路之一。他望到山上,火光照得每一条山路清清楚楚。他感到十分奇怪。其实,你管你守在原地,夏侯惇插翅难飞。所说,他输给孔明就在这一只棋子上。三将军想,观天色将近启明。看来,夏侯惇不会前来,倒不如让老张赶上前去,看它一个是非。因此,他对着二百五十名汉兵高喊一声:“弟兄们!”
    所有的三军,听到三将军呼喊,没有一个不应声:“三将军啊!”
    张飞说:“如今炮声隆隆,火光冲天,夏侯惇还不前来,速速前去打探!”  两个汉兵出小路去探。其实,在这个时候,夏侯惇还没有到来。因此,两个汉兵回来对张飞说:“报三将军,夏侯惇还没有前来!”
    张飞:“不见夏侯惇?”
    汉兵:“对!”
    张飞:“恐怕他已老掉的了!”
    汉兵:“我们不知道!”
    张飞“扑”地一笑,心想,诸葛亮你已经失算了,夏侯惇即使他不死,一定走别处去了。三将军听到这种炮声,看到这种火光,总觉得心痒难搔。因此,他对着弟兄们说道:“来也!”
    汉兵:“三将军,怎么样?”
    张飞:“老张登山一看!”
    汉兵:“三将军啊,你要上山去看火攻吗?”
    张飞:“着哇!不知谁人放下的大火,老张定要去看个清楚,尔等在山下防守当心!”
    汉兵:“三将军,你上山,万一夏侯惇到来,我们无能阻挡,这便如何是好?”
    张飞:“不须担心!”
    汉兵:“万一被他脱逃,三将军岂能交差?”
    张飞:“老张自有妙计!”
    汉兵:“将军岂会用计?”
    张飞听到这句话,他一手执矛,一手撩着虎须笑了起来:“哈……老张善用妙计,可称为诡计多端。”
    听得汉兵们一个个忍俊不禁。他们想,你满腹老酒倒可说说,你竟然夸口说一肚子妙计。知道他在吹牛,但是听了他的妙计再说:“三将军,请你把妙计布置一下!”
    张飞:“你们听了,老张登山观火,尔等在下面一个也不要动。”说罢,就命令五十个马军一字长蛇排开,在小路上排着长长的一彪队伍,叫他们将手中的家伙,长枪执在手,巨斧背在肩,大刀双手捧,眉毛竖,眼睛弹,面孔板,动也不好动,汉兵一个个象泥菩萨一样,一尊尊塑起来。
    这班弟兄被他弄得真是哭笑不得,便开口问张飞说:“三将军,把我们弄得死不死,活不活,这算是什么?”
    张飞:“老张用计!”
    汉兵:“这种计,不要说从来没有看见,听也没有听到过。”
    张飞不管你们懂不懂,他再来布置两百名步兵,叫他们从这里小山脚下起,五、六个一对,再往山上爬上二、三十步,也是留下七、八个弟兄。就这样,把两百个步兵家摆摊贩一样,一堆堆地向山上摆去,大约摆到半山腰,二百个步兵摆完了。然后他回下山来对弟兄们说:“三军们听哉!老张登山去了,万一夏侯惇前来,不要来通报。”
    汉兵:“三将军,即使要来通报,你在山上我们也来不及。只是不要被夏侯惇脱逃?”
    张飞:“你们看见夏侯惇,再赶上山是来不及,只要连连喊叫。马军发现喊给步兵听,山脚下的步兵得报,他们喊给上头弟兄听。就这样,从下传上,这不是象蚂蚁传讯一样,很快的吗?片刻之间,就能传到老张的耳中,只要老张闻听夏侯惇前来,就在山上以高望下,看得明白。夏侯惇要是从左往右,老张就从右面下山挡在他的前面;夏侯惇要是从右向左,老张便可从左面下山,又能挡住他的去路。即使他插着双翅,老张看他也难飞出我的手掌。你们看来如何?”
    这班汉兵一听,戆张飞倒确实有一手。因此,有几个小兵问张飞:“三将军,请问你这条叫什么计?”
    张飞:“老张的计没得名称的,兵书上也没有的。”
    汉兵:“用到计,总要有个名。”
    张飞:“麻烦得啦!”
    汉兵:“用到计还怕什么麻烦!请三将军好好想一想。”张飞被弟兄们逼得无法可想,只得笑着回答说:“那末,就叫它拿捉夏侯惇的计吧!”
    一句话,引得大家“哄”地一声笑了出来。
    张飞睁大环眼对弟兄们下着命令说:“弟兄们听了,一定要按照老张说话而办,请千万不可懈怠。老张去也!”三将军说罢,将马一拎,飞马上了山头。
    事实上,要是你张飞不离开这里,按你这样的埋伏,夏侯惇确实插翅难飞。事情就坏在你离开这里。孔明在发令的时候,早就对你说过,不能擅离信地。三将军偏将这句话没有重视起来。结果他服孔明就在这一点。
    现在,张飞跑上山顶,将马扣住,架好长矛,双手撩着虎须。抬起头来,向博望坡方向看去,一清二楚。三将军想,莫怪满天红光,原来这里有着这样大规模的火攻。看得张飞赞不绝口。他又想,诸葛亮啊诸葛亮,看你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南阳农夫,竟然设下如此牢笼一计,把十万曹兵连人带马烧一个干净。照你这样的用兵,要胜过我张飞不知多少倍。我以为勇猛之将,力大无穷,就凭我这身力气,一天到晚也不过只好杀它千余个,即使是这样,已经要杀得我精疲力竭了。那末,十个张飞也只能杀一万余人。现在,孔明略施一计,消灭曹兵十万,就凭这点来说,我张飞岂能与他相比。既然如此,我还有什么本领,再有什么理由去闯他的辕门,还要看他不起呢?回想起来,十分惭愧!就在这时,隐隐约约还听得博望坡里地雷轰响之声。张飞是《三国》之中的一个快人快语的人物,一旦相信,从口到心佩服诸葛亮。因此,他在马上放开嗓门连连叫道:“好军师!好埋伏!好火攻!老张闯你辕门,思想起来好不惭愧!只有等待夏侯惇前来,拿他回去将功折过,到那时岂不妙也!好火攻啊!好……”
    张飞在山上真是喜出望外。所说,他的精神,不要说一夜不睡,即使三日三夜还是精神抖擞。可是,这二百五十个弟兄就不能与你相比了。要是你张飞在旁边,他们不敢违抗,只好照你所说的去干。你一走之后,五十个马军就松懈起来了,其中主要有二、三个弟兄带头就影响了整体。
    有一个骑兵对两面一看,笑着说:“弟兄们,我们这样坐在马上一动也不动同泥菩萨有什么两样?听戆张飞的说话,我们去上他的当。现在他不知跑到哪里去了。我们呆坐在马上,岂不是傻瓜?看来夏侯惇也不会到来。天已快亮了,还是休息休息吧!”他说罢,伸一个懒腰,把手中的长枪插在地上,双手抱着枪杆,低着头,闭着眼,打起他的瞌睡来了。只要有一个人开了头,年轻的弟兄一夜未睡,又被天亮前的山风吹着,个个感到疲倦,有的把大刀插在地上,有的把斧头当作拐杖,都是抓着刀杆斧柄,闭着眼睛,呼呼地睡起觉来了。这班步兵,本来二百人在一起还比较热闹,现在被张飞分得零零落落,六、七个人聚在一堆更觉冷静。大家都坐了下来,有的躺下来,有的躺了下来还不算数,一双眼闭了起来,起初是养神,后来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就在这时候,外面的李典靠近了这里。他一面轻轻地点马而来,一面在马上仔细地望着前面。现在,发现前面一彪马军。他立即扣马,远远望去汉兵约有四五十个马军排成长长的一条。再看到山脚下躺着一堆步兵。他的眼睛顺势向上望去,直到半山坡都密布着刘备的军兵。侧耳静听,隐隐从风中听得鼻息之声。李典心里想,不知是谁守在这里?看到小山上一人一骑在那里摇头晃脑,虽然看不清是哪一个,但是山不高,加上张飞霹雳之声顺着风送到了李典耳边。他只听得此人连声自称老张,便知道此人就是张飞。只听得他在说要拿夏侯惇回去饮酒三杯。李典想,快些回去禀报夏侯惇。他圈转马头,回出小路,从头至尾向夏侯惇讲了一遍。夏侯惇一听,果真碰上了张飞,而且要捉我回去饮酒三杯。夏侯惇想,难道把我当作酒菜?起初他感到为难,后来,根据李典的说话仔细地盘算一下。他想,虽然里面上下都有人马镇守,但都在那里呼呼大锤。张飞虽勇,恰好他在山上。夏侯惇明白,张飞是个莽夫,因此他便将头盔除下,交给带来的弟兄,命令他们拿些刀枪旗幡,悄悄地到小路上去,寻找一棵不高不低的树木,将我头盔套在树枝上,然后把刀枪插在这棵树木的周围,把树身遮起来,只露出上面一顶头盔,而且风吹树枝摇动,头盔随风左右摇摆。张飞在上面望下来,好象我夏侯惇坐在马上。我们就向相反方向脱逃。这名谓“金蝉脱壳”,又称“调虎离山”,再可以说声东击西──不愧为《三国》中的脱逃的大王,逃跑的诡计一用就是三条。这些曹兵立即偷进小路,按照夏侯惇布置的计划办事。一切就绪,回出来告禀都督。“独眼龙”秃着头,发髻高挑,带着李、乐二将和近百个弟兄,偃旗息鼓,拖着刀枪,向安岭道飞驰而去,就在这班马军的身旁擦身而过。一个曹兵未曾小心,撞到了汉兵战马身上,马匹受惊,一个羊桩,马上的一个汉兵跌了下来,人落地,眼睛已睁开,看得清楚,只见敌将三员伏在马上飞驰而去,一批曹兵跟随马后泼开两腿慌忙逃命。吓得这个汉兵险如土色。他想,不好了!三将军叫我们守在这里注意敌人的到来,可是我们都一个个地睡起觉来。要是被夏侯惇脱逃,我们还对得起三将军吗?他立即奔到山脚下,推醒躺在地上的步兵。他一面推,一面喊道:“三将军哎!夏侯惇来了啊!夏侯惇来了!”
    步兵醒过来,再向上喊。要是就这样传讯不要说拿住夏侯惇,就是等到你一个个叫醒起来已经来不及了。其中有一个步兵,他比较聪敏,就凭一身的轻身本领,连蹿带蹦地向张飞的山顶上飞奔而来。等到他蹿到张飞马前已经透不过气来了,只是对着三将军将脑袋一探,嘴张得很大,可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三将军本来还在象看戏那样喝着彩,现在突然在他马前伸出一个头来,三将军一吓,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弟兄。不用你开口,下面的声音已经传到上面。只听得下面有人在叫喊:“三将军,三将军暧!夏侯惇来了!”
    张飞方始明白,刚才自己高声喊叫,这响亮的嗓音把下面传送的呼声淹没了。这个马前弟兄分明是为了夏侯惇赶到此间前来禀报于我。三将军掉转身来,嘴里喊道:“夏侯惇你果真来了!”
    他一面喊,同时一对环眼向下面山路上望去。所说天刚亮,上面已经看得很清,可是下面还是比较模糊。正巧张飞看到左面山路上,从远处射来的火光中隐约发现一顶头盔在旗幡中摇晃。其实,这是夏侯惇布置的一个假象,张飞的鲁莽就在于此。他不觉放声大笑,认为夏侯惇在这个方向。因此,将长矛提在手中,从山上策马冲下,嘴里喊道:“贼将夏侯惇,尔往哪里走!老张来也!”说罢,龙马扫下山来。
    这时,下面的弟兄都醒了过来。有些汉兵早已看清夏侯惇的去向,知道三将军弄错了方向,因此对他高声喊道:“三将军嗳!夏侯惇不是跑的这边,是走的那边啊!”
    张飞:“老张看得清楚。”
    那末,真是急死人!纠正他都来不及。他自信目标正确。说时迟,那时快,张飞已经接近假象地。他起手中长矛,还未看清真假,手中的长矛已经刺了过去。高喊一声:“夏侯惇,招枪!”声起矛到,长矛搠上了树身。毕竟张飞久战沙场杀敌无数,因此长矛搠在树身上和刺在人身上到底感觉两样。三将军想,夏侯惇的背心为什么这样硬?仔细望到刀枪里面原是一棵野树,上面挂着一顶头盔。三将军想,我上当了。
    这时,汉兵一齐拥来,大家对他说:“三将军,你岂非上当了?”
    张飞:“老张上当!”
    汉兵:“请三将军赶快掉个头追上去!”
    张飞:“追不到的。”
    汉兵:“可能追得到。”
    张飞:“要是追得到夏侯惇,军师不叫诸葛亮!”
    一下子,汉兵不理解他这句话。其实,张飞说得一点也不错,因为他已经服了孔明。他想,诸葛亮早已料到我捉不住夏侯惇的。今天除非别人做军师,我可能捉牢夏侯惇。诸葛亮做军师,我今天是不可能抓到夏侯惇的。因此,他回答了这句话。这也说明了:张飞,现在他对孔明确实是心服口服。可是,汉兵们大多数不服气,劝三将军说:“不管抓得牢与抓不牢,去追一追,试一试。”张飞想,那末就试他一试。他命令弟兄将树上的头盔取下,收拾了一切,带领弟兄向夏侯惇逃走的方向追了上去。
    汉兵们一齐呐喊:“捉拿夏侯惇暧!捉拿夏侯惇啊!贼兵贼将慢走哇!”跟随三将军后面紧紧追赶。
    夏侯惇已发现后面的张飞追了上来,而且越追越近。这时候,东方已跃出红日,路途上一无遮掩。他一面逃,一面在想办法如何将后面的追兵甩掉。正在这时,前面来到三岔路口,左右两条路都可以通向许昌方向。夏侯惇灵机一动,立即命令一起逃的曹兵,把手中的刀枪旗幡丢下一部分在左面路口。甚至把头上帽子,脚上的草鞋也抛下些。然后,再跟随夏侯惇一起向右南山路上逃跑。后面的张飞追了前来,到了三岔路口,扣住了马匹。汉兵见他不走,要紧问道:“三将军,为什么不走?”
    张飞:“慢来、慢来,这里是三岔路口,夏侯惇地到底跑的是哪一条道。老张要算计算计。”
    汉兵:“这点不错,应该考虑考虑,要是追错了路就变成越追越远,请三将军快些计算。”
    张飞低下头来向两面一看。他指着左面的路口说:“弟兄们,夏侯惇走的是这条路。”
    汉兵:“请问三将军,何以见得?”
    张飞:“你们看,这班贼兵贼将要紧逃跑,手中的刀枪都拿不动了,丢得满地,加上他们要紧跑,帽子都吹掉,草鞋都落掉。你们说对不对?”
    汉兵:“三将军,你讲的一点也不错,看来夏侯惇是从这里逃跑的。我们快些追,追吧!”
    恰恰相反,那还能赶得上夏侯惇吗?张飞一个劲儿地从左面山路赶了上去,跑了很长一段时间,他突然想到了一件什么事,立即扣住了马,先抬头对前面望了一望,然后再回过头来对后面看了一看。他懊丧地说道:“老张又上当了。”
    汉兵:“三将军,上当在哪里?”
    张飞:“你们看,这里都是沙地,要是夏侯惇从这里逃跑,地上一定要留下马蹄印迹,现在前边一无马迹。”
    汉兵:“后面的马迹呢?”
    张飞:“后面是老张的马迹!”
    汉兵:“三将军,你倒聪明得很!”
    张飞:“你这个狗头!老张上了当,你还要说什么聪明。”
    汉兵:“那末,掉转马头复返去追?”
    张飞:“追不到了!”
    汉兵:“放走夏侯惇,回去在军师面前如何缴令,不是要有罪吗?”
    张飞:“不要说有罪,就是砍我的脑袋,我也心甘情愿!”
    弟兄们只得跟随他回去。其实,张飞服了孔明,连死都不怕了。让他回去缴令。
    再说,夏侯惇不轻容易,将张飞的追兵甩掉了。他一口气跑出去数十里路,感到确实太平了,方始停下来,略为休息一下。他将跟随着的败兵检点了一下,只剩下九十六个人了,就连三个败将包括在内也不满一百个人了。十万兵败剩九十六,可真是全军覆没了。让他们残兵败将逃回许昌去见曹操,下书再提。
    先说张飞地回转新野县,到衙门丢鞭下马,在靴统中抽出了一条令箭,手中一捧。他弯腰曲背地跨进衙门,来到官厅。这时,孔明还没有升堂。官厅中坐满文武,都是手捧着将令,满面春风,准备见军师缴令受功。张飞悄悄地跨了进去,在一只空座位上一屁股坐了下来。现在的张飞,与闯辕门时的张飞判若两人!现在他象私塾里念书的孩子,刚被老师打过手心那样,垂头丧气,一声不响。三将军想,今天大家有功,唯独我一人有罪。看来要被孔明所斩。在战场上他倒从来不怕死,可是在今天这种环境里,他倒确实胆寒起来。三将军看见边上周仓也在那里,他就轻轻地喊一声:“老周,过来!”
    周仓跑到张飞面前,问他何事。“老周,安岭道上老张没有拿到夏侯惇。你可有办法帮帮我的忙?”
    周仓对他看看,心想:与我商量,真好比白墙上刷白水──白刷(说)。但是,我们都是黑面孔,应该有义气的,总要为他想想办法。周仓回头一看,把手指着对三将军说:“三将军,你看,与他去商量。”
    张飞照他指的方向着去,只见赵子龙坐在那里,一手抱令,一手提着从石灰中拌过的韩浩的脑袋,十分神气地等待见军师缴令邀功。张飞领会到周仓的意思,他便旋转身子走过去喊应赵云:“老赵啊!”
    子龙回头见到张飞。他一看就明白,三将军没有达到目的。不知现在他想干些什么。立即应了他一声:“三将军怎样?”
    张飞:“老张与你是不是朋友?”
    赵云一听,想你这个匹夫,讲话总是七勿搭八,在这个时候怎样讲起朋友不朋友来了。因此便问他:“将军,赵云与你是朋友。你便怎样?”
    张飞:“那末把你手中的脑袋借得来,用这么一用可好?”
    赵子龙一下子没有弄清是怎么一回事,想他要个死人脑袋派什么用场。所以问道:“将军,要脑袋何用?”
    张飞:“喔唷!老赵你这个人戆得很,这一点都不懂。老实对你说吧,夏侯惇已经逃掉,老张见了军师要被杀的。你手里这个脑袋借给我,老张在军师面前缴令我就可以说,军师啊,夏侯惇虽然跑掉,可是韩浩被老张杀掉了。这样,岂不是可以交差了?”
    子龙险些笑出声来。这种度死日的念头,只有你想得出来。要是这样办,连我赵云都有罪。子龙心里明白,诸葛亮是不会杀你的,真要杀你等不到今天了,在闯辕门的时候早就可以治罪了。因此,回答他说:“将军,你要知道,欺骗军师,你罪上加罪,连赵云也要被杀,脑袋是不借的!”
    张飞:“真的不借?”
    赵云:“不可能借。”
    张飞:“老赵你好刁啊!”
    张飞认为赵子龙是看我死,袖手旁观,见死不救。不怪自己的办法行不通。就在这时,只听得里面“咚咚”,“当当!”钟鼓齐鸣,一声“军师升堂”从里喊了出来。官厅中所有文武一齐立了起来,排得齐齐斩斩,直向里面大堂走去。因为博望坡一仗,大家看到孔明的用兵确实非同寻常,因此个个佩服。张飞跟在后面,他口中暗暗地咕着:“好威风!好威风!威风啊!”
    直到堂上,文武左右站立,只见上面麒麟门开,先走出来的是刘备,皇叔在右面坐定。他只见张飞立在武将辈中,弯着腰、低着头。连同他的肚子也不知瘪到哪里去了。皇叔一看就明白,三弟没有拿到夏侯惇,要不然他的肚子早已凸得很高了。不一会关将军也走出来了,在左面坐下。然后走出两个小僮,在中间座位的后面站立。
    两旁虎威连连:“军师升堂!呼……”
    听得轻轻的一声痰嗽,汉军师孔明手执羽扇走了出来。张飞只敢用眼睛偷偷地望去,今天看到诸葛先生好象他有那万夫不当之勇,千变万化之能,越看越怕。其实,孔明还是孔明,这都是三将军的心理作用。孔明这时已在中间坐定。两旁文武上前见过。
    众文武:“见军师,下官有礼!”“末将有礼!”“有礼!有礼!……”
    孔明把手一招说:“众位先生,列位将军,请站过两旁!”
    文武退了下去。孔明方始传令,吩咐按次序前来缴令。
    《三国》有一个特点,往往用兵只说发令,很少收令。这并不是破绽,这是做书的时候就是这样写的,因为他环环扣紧,收令无非有大事,无事也就不说收令了。诸葛亮在前《三国》中只收两次令。今天博望坡取胜完毕要收令的,因为有张飞立下的“军令状”。这个问题要解决。下来一直要火烧赤壁后再收令,因为有关云长的一张‘军令状”。其他就不说了。当然,这里很简单,第一个是孙乾攻打头阵,骗到五十一匹马,回来他收拾校场一切等,记大功一次,退下;第二个是简雍在新野县安民心无事故,记大功一次,退下;第三糜竺、糜芳,在衙门中保护二位主母,一位小主太平无事,记大功一次,退下;武将赵云一枪挑韩浩,大功一次,孔明验过韩浩首级,传令在外面号令半天后掘土埋葬,退下;毛、苟、刘、龚四将埋伏火攻未曾误事,各记大功一次,退下;关将军劫大粮六万石,收到降兵一万有余,用火牛阵杀退夏侯惇,大功三个。诸葛亮对关云长特别夸奖,主要孔明一生收人收其心,目的要使关云长早些口服心服。他知道张飞已经服了,在外表上看,关将军从不违抗。其实,他的心里肯定还不佩服我。虽然,今后要到华容道放走曹操之后,关云长才真正佩服诸葛亮,但是在这以前,孔明总想早些收服他,实际上必定要到火烧赤壁之后。现在招呼他也退下,云长坐定。最后,公子刘封在孤山上摆一桌酒,放一声炮,也是一大功。这个功劳最便宜,这是孔明格外照拂给他的便宜。刘封退下。人人都上来缴令,唯独一个人不上来缴令,便是三将军张飞。他想,怎么办?“军令状”在诸葛亮手里,上面写着我的脑袋。不上去缴令吧,这条令箭拿在手中没有什么用。最后一想,我家大哥有了诸葛亮,不怕曹操了,就是我老掉也没有关系。他想到这里,恭恭敬敬地跨了上来,到虎案前他老老实实地呈上将令,闯辕门象猛虎,现在却象只偎灶猫一样,嘴里叫一声:“军师在上,老张缴令。”
    诸葛亮把令箭收过,对着张飞问道:“三将军!”
    张飞:“有!”
    诸葛亮:“你辛苦了!”
    张飞吓了一跳。他想,逃脱夏侯惇还有什么辛苦,想你诸葛亮要打就打,要杀便杀,不要那么刁,弄得我话都没得说。所以,张飞红着脸回答孔明说:“还好!还好!”
    刘备一听,你还说得出还好,真是面皮老。
    孔明问道:“夏侯惇来否?”
    张飞连假话都不敢讲,连连点头说:“来的来的!”
    诸葛亮:“那将军你可拿到他否?”
    张飞:“你不看苗头的?”
    张飞想,孔明你这点不聪明,连这点苗头你都看不出,要是捉住夏侯惇,我还会有这样的态度吗?
    孔明一听,感到张飞回答这一句话有道理,我是不看苗头的。因而再问:“究竟怎样?”
    张飞:“没得本领,被夏侯惇逃掉了!”
    孔明感到张飞一点也不戆,他一句话把自己的罪名改轻一半。明明赶到山上去看火烧,这样的责任就大了。现在他宁可贬低自己说没有本领。这样,就成了无可奈何的事情了,亦可算是胜负兵家常事。但是孔明面孔一板,对他说道:“夏侯惇脱逃,你可知道‘军令状’在此?”
    张飞听到这句话,明白孔明准备要杀我了。大丈夫言出如山,既然输给孔明,我应该服罪。因此,他自己把两手一反,回答军师说:“老张有罪,请你下令杀吧!”
    事实上你越是愿意死,孔明倒另有其他办法对付于你。因此,他问道:“愿责愿罚?”
    张飞:“愿责怎样?”
    诸葛亮:“推出去一刀两断!”
    张飞:“那是老张愿罚!”
    诸葛亮:“愿罚者,付你将令一支,带兵一千,照锦囊而办,若能完工将功赎罪,不能完工,则两罪并算。”
    张飞:“老张得令!”
    张飞想,本来就要杀我了,现在反而问我愿责愿罚,说明里面有转机了。因此,毫无疑问接令,拿取了锦囊到外面,拆开来一看,他哈哈大笑,连声咕道:“不死了!不死了!”
    为什么不死?因为从锦囊中看到了一张“军令状”。张飞想,把“军令状”还了我,即使办不到,也不能杀我了。他先把“军令状”用火烧去,然后对锦囊上仔细一看,第一句是孔明在骂我。张飞想,我骂过他不知多少遍,现在他还是第一次骂,相反不感觉到他是骂人,好象他在叫我一样。其实,第一句写道:“匹夫张飞”,第二句他写着:“擅离信地”。他好象知道我上山去看火烧了。第三、第四句写着:“胡言乱语,如同放屁。”张飞见此一吓,认为诸葛亮好象跟在我后面一样。我在山上喝彩叫好,他说我如同放屁。下面写着:“博望、余山,尸首料理,工作完毕,回来贺喜。”张飞看完,他感到孔明只要我佩服于他,他根本不会拿下我的脑袋。张飞想到这里,不觉更其佩服。再想,埋葬死尸,毕竟是小兵之事。我身为战将,怎能干起这种事来,岂不有些倒楣?但是,毕竟孔明饶我一命,料理死尸还是应该的事。因此,他便带领弟兄一千,赶到博望坡来埋葬尸体,当然一个个埋葬是不可能的,便将死人死马都推入地雷的土坑中,上面浮土掩盖,这样就算了。因此埋葬死尸是很快的。回到余山也是同样掘了几个特大的土坑,将死人死牛埋了下去。这样半天工夫可称齐备。张飞带兵回来,弟兄有犒赏。他到衙门下马,抱令进大堂,只听得堂上一片热闹之声,左右摆了无数酒席。上面中间一桌,便是大哥二哥陪伴孔明,正在畅饮之时。张飞上前见诸葛亮缴令,军师收了令箭。现在公事结束。打了胜仗,君臣共同畅饮贺功喜酒,此乃私事。
    因此,诸葛亮招呼张飞:“三将军请了!”
    张飞:“军师请!”
    刘备招呼兄弟说:“三弟坐下用酒吧!”
    张飞:“这个……大哥请!”
    张飞在口中好象应允,其实他并不坐下来。本来是刘、关、张三人,多年来一直共席同饮,就是逢到我所喜爱的酒菜,大哥、二哥都不吃,让给我张飞。今天不然,有了孔明先生在座,即使我张飞喜欢的酒菜,大哥也不能让我一个人吃,要是我多吃了几筷,孔明对我看看,我便吓得连吃都不敢吃,连看都不敢看,这不是受罪么?所以,他嘴里答应刘备,但他并不坐下来,一对眼睛四处观望,看了半天,只见一桌上坐着毛、苟、刘、龚四将。他想,到他们桌上去最为适宜。因此张飞走了过去,对着他们提高嗓音说:“呔!你们这几个人,老张还没有到,你们倒吃得爽快。”
    四将看见张飞,马上站起身来招呼说:“将军请,将军请!”
    张飞坐了下来,手下人准备了大碗,一壶酒便是一大碗,一碗酒他便是一口。四将一看张飞来了,我们只好看他吃。其实,今天三将军没有象往常一样一个劲地吃下去。他喝了几杯以后,就望着上面的孔明军师。他想,我张飞虽勇,却不会用计,再勇也只好称为勇而无谋,要是我能够象诸葛亮一样,有了一肚子妙计那就好了,在战场作战的时候,能战者则战,万一战而不胜便可用计,以计来取胜对方,这样便成了文武双全、智勇足备的上将。但是各种计策凭空瞎想是不行的,一定要从师拜友才能学到。那末,我张飞来拜孔明为师,请他教授用兵的妙计。再一想,我年纪四十三岁,孔明只有二十七岁,要是我早一些讨老婆的话,恐怕也能把他养出来。最后又一想,有本领的人不管年龄大小总是老师。俗语说,有志不在年高,无志枉活百岁。想到这里,张飞便等待着贺功喜酒宴罢,好去拜孔明为师。到傍晚时分,包括孔明在内、果然都向刘备告退,各人回去安睡了。刘备看见张飞,便招呼他说道:“三弟,早些睡吧!”
    张飞:“大哥,你先去安睡。兄弟在锦囊上还有些事情没有干好。”
    刘备当他是真的,因此回答说:“那末三弟,干完之后早些安睡吧!”
    张飞:“请大哥放心,兄弟去去就来。”
    这时,张飞一人要紧匆匆出得衙门。他想,时光不太早了,万一孔明已经安睡,这便如何是好?张飞还是小孩子的想法。因此,他上马直往孔明军师府而来。来到孔明公馆前,一看还好,大门还没有关,两个小僮立在门口,见张飞赶来,立即到他马前迎接于他:“三将军,我们在此有礼了!”
    张飞:“小僮,不必客套。老张回礼!”说罢,他便下了马,对小僮说:“小僮,时光不早,你们如何不睡觉?”
    小僮:“三将军,我们本来早已睡了,因为今天军师说你三将军要来拜先生,所以在此等你。”
    张飞听了一吓,连连倒退几步。他心想,我这件事在大哥、二哥面前从没有说起过,孔明怎样已经知道我会来拜先生呢?他对着自己的肚子看了一看,难道它漏气的么?否则,诸葛亮岂能知道?真是好奇啊!但是,看来我这个徒弟他是一定肯收的,要是不收,早已关门去睡了,何必还要命小僮在外面等候我呢?他想到这里,让我快些进去吧!因此,他便叫两个小僮看好地的马匹,方始跨进军师府,直到里面厅堂之上。只见先生端坐中间,正在闭目养神。那末三将军你应该先问一声:“我这个徒弟你到底收不收?”可是,张飞问都不问。他想,你开门等着我肯定是收的,这种废话不必多说。因此跨上前来,就对孔明双膝跪下,叫一声:“恩师大人在上,徒弟张飞叩见了!”
    诸葛亮对他一看,心想,你这个徒弟到底收还是不收你也还成问题,上来就是自称徒弟。先生不觉好笑。因此,对他把手一招,叫一声:“罢了!”
    张飞:“不是罢了,要叫贤契的。”
    孔明想,这一些,想不到张飞倒又是很懂的。贤契就贤契,因此回答:“贤契!”
    张飞:“谢恩师大人!”
    张飞从地上站起来立在孔明的背后。他对诸葛亮说道:“请老师传授计策吧!”
    孔明想,哪有这样快?不要说学用兵之计,即使一般武功也不是一下子便能传授的,因此回答他说:“将军,谈及用计,不是一朝一夕便能传授。希望你在今后空闲的时候赶来这里,我方能教你。”
    其实,孔明还不准备收他。可是,张飞不嫌怠慢,除非无空,今后只要有一点空闲,不管早夜,他总是赶到孔明这里,恳求孔明传授。就这样,诸葛亮感到张飞确是一片诚心。那时候,诸葛亮才真心地收他为徒。因此,首先对他说:用计者,胆要大心要细,这是第一个原则;第二要看对象,同样一条计,对象不准就不能轻易用之;第三要看前后四处环境,环境不对,四处条件不够就不能同样用此一计。例如:对方相信女人的是贪色之徒,你以此击之,施用美人计;对方疑心重的,你可用各种不同的疑兵之计;要是对方力量强大,要使他们自己分化,若能找到一定的根据,造成他们自相残杀,此乃谓之反间计;逢到战将勇而无谋,你可用骄兵计。总之,人不对不可用;境不对不可用;时不到不可用。一句话:用计者定要人、境、时三者结合,才能确定相当之计而克敌制胜!孔明说,这是最初的基本知识,象写字样,只不过是一个开场白,真还要无计不成,非一朝一夕之功。希望你将军今后在本军师用兵之时仔细观察,同时多看兵书,慢慢地学来。
    张飞听完先生的一番谆谆之言,幡然醒悟,起初认为一拜先生就能用计,现在方始明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可是,三将军并不为此悲观失望,半途而废。这是第一次孔明对他的教益。当然,也不止一次、二次。孔明一生收两个传弟:前张飞,后姜维,名师出高徒。前《三国》张飞跟了孔明不到半年便能用计,有名的樊城之战,只用一百兵,张飞便能挡住曹操六十五万人马,到长坂坡他只有二十五人对付曹操八十三万,包括今后取西川,打东川,张飞用了各种妙计为刘备三分天下立下了很大的功绩。这也都是孔明的功劳。直到诸葛亮死,他的第二个徒弟姜维九伐中原大败魏兵,也是后《三国》中一个了不起的主将。
    过几天之后,孔明得讯云长收到曹兵一万有余,他便同刘备一起到校场,先命令手下问这班曹兵,真正不愿投降者,只要自愿讲明情况,本军师立即按回乡的路费拨付给他们,让他们回去。起初这班曹兵,以为孔明这是戏言,一个都没有跑出来,后来孔明再三表明,皇叔乃是汉室亲宗,我乃是大汉军师,决不会骗你们这班弟兄。说到这里,有的曹兵也在想,这倒是事实,你真正要杀我们,那又何必说此假话?因此,有几个小兵壮大了胆,上来对孔明说,我家住长安,在此吃粮不便。孔明就给他一定的盘费,当场放他回去。只要一开头,就有很多人拥了上来,都是家乡离此很远的,在此吃粮不便要求回去。孔明查明情况,-一发放盘缠,放他们回乡,一下子就放走了二三千人。留下来的不满一万,他们感到刘备、孔明确是仁义待人。因此,即使要走的也不走了。不懂的人,认为孔明做了傻瓜。不但放走人,还要给他们盘费。事实上,用兵好的人都懂得这一点,知道他们在战场为了保全性命暂时投降。今后他们乘机还是要跑掉的。这样影响就不好。本来要走的只有一、二千人,结果不走的也要带走,反而多走,现在当众释放,动摇的人相反倒安下心来,这班本来要跑的,我就堂堂皇皇地放他,放走与逃走影响截然不同。现在他们拿了盘缠回到家乡,定然要说皇叔的仁义,尽
    感皇叔不杀之恩。这样,刘备的威望就逐渐扩大,“仁义”二字布满天下。今后,我相助皇叔平定汉室,就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诸葛亮初次用兵,释放曹兵是他的深谋远虑。在这当时,关云长要求军师让他从中挑选五百人作为他的心腹。诸葛亮一口应承。关将军从中点了五百年轻精悍的三军,作为他的私人部下,取名谓“校刀手”。从今以后,听着他的指挥。一面孔明便命令降兵改换身上制服。虽然刘备穷,毕竟是一家皇叔,做些衣服还是办得到的。刘备对先生说:“曹操可要杀来?”孔明回答:“我看博望坡虽烧,曹操必不会甘休,定然再要前来。”刘备问:“难道再来十万大军么?”孔明回答说:“只多不少!”皇叔说:“这便如何?”诸葛亮说:“请你放心,要是曹兵到来,亮自有办法。”果真不出所料,曹兵不是来十万八万,而是到来百万曹兵。
    下回书究竟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