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评论和研究>> 红楼梦新证>> 正文

(四)“补说三篇”的几句赘语

            我说高鹦伪续是有其目的性的,他的目的就是用续书(冒充“全本”原著)的方式来篡改歪曲曹雪芹的思想,可能有读者觉得这样提法,是否太过了一些,有点接受不了。高鹗限于思想和艺术水平,达不到原作的境界,续得不好,这原不足为异;但他毕竟是同情于原作,这才发愿续书,说他有目的性,别有用心,处心积虑地糟蹋曹雪芹,未免有些深文周内。况且续书不过多了一个尾巴,八十回原作俱在,既然不全,有个尾巴收场,总比没有好,他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故事情节,便于阅读和流传,保持了悲剧气氛(或结局),基本上符合原作的思想倾向,还是有功的。
                 我们这样想,未尝无理。但是,有几个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比如,为什么曹雪芹已然写完了的原书不能全部流传,而高鹗加的伪续,就能够“全本”流传下来了?其故安在?应不应该有个解释和答复?
                 比如,为什么在清代始终盛传“内廷索阅”,因而“删削不完”的说法?这一传闻是否空穴来风,毫无意义?如果不是,那么其故又安在?应不应该也有个解释与答案?
                 比如,为什么早已出现的一个“真本”续书(即《续阅微草堂笔记》所载之本)以及可能还有过的别种续书(参看本节“附录”),它们也都未能流传,而只有高续大行其道?那另外的续书岂不也是补足了残缺,完成了故事情节,而且悲剧气氛远远超过高续,更加符合原作的思想倾向,如何也不更比高续有功而遂得盛行?其故义安在?应不应该也有个解释与答案?
                 再比如,为什么曹雪芹、脂砚斋都不敢正式署名,而高鹗却毫无避忌地落了下款,还盖上了“臣鹗”这样的正式官印图章?
                 为什么在封建统治集团对《红楼梦》大加怒骂的时候,高鹦却偏偏要表明“此书久经名公巨卿鉴赏”?
                 这一连串的疑团,使我逐步达到一个认识:高鹦之续书,是有后台授意的,是有政治目的的,所以他才胆敢全无遮掩地“面世”。
                 我认为,这是我们文学史、思想史上很大的一个事件,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我们已然看到,《红楼梦》在清代中叶的出现,是对封建制度的一个极大的冲击,它的“大逆不道”的异端思想和明目张胆的暴露丑恶黑暗,非常不利于当时的统治阶级,因此大为他们所注目和仇恨。“内廷索阅”“删削不完”,分明说到了统治集团曾对此书进行种种压抑迫害。曹雪芹原著只剩下缺了结尾的八十回前半部,没有更好的解释,也只能是这个事态的证明。但是八十回钞本--尽管不全!--已然在重价之下“不胫而走”,影响极大,当时所引起的思想斗争也非常激烈。统治集团面对这般形势,大感恼怒恐慌。怎么办?统治主子对付反抗的奴隶,到残酷迫害不能奏效时,便转而乞灵于奴才。由于曹雪芹是内务府包衣人,所以便需要一个也是同一旗籍的忠实奴才,替他出力。这便找到了才子高鹗,干脆将八十回后原稿毁去,另行续貂。高鹗的续书,绝非“消闲解闷”的勾当,也不是“试遣愚衷”的事业,他从事于此,完全是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从他的续书中反映出来的思想体系来看,这种东西实际上是为其封建统治主子的利益服务的。从年份推看,像他这样的手笔来为《红楼梦》写出四十回续书,非有一段长期间不可,大约从《红楼梦》钞本流行后不太久,他便着手计划,不断进行,书成后,也先以百廿回的抄本形式试行推广,又不断修改--还暗地里偷改原作以“适应”他的伪续--到他看到一切条件成熟,这便正式刊行问世,那当然就得到乾隆五十几年上了。--我想,事情的经过有很大可能是如此。
             “有个尾巴总比没有好”--总得看看是个什么尾巴。坏尾巴并不比没有好。而且,尾巴不只是尾巴本身的问题。像《红楼梦》这样的作品,它所缺短的,是关键的后半部,安上个坏尾巴,不再是只多出一个尾巴的事情,而是使整个全身走了样、变了质、“改造”了原著的问题!从我们今天根据脂批提示和正文伏线尚可以约略推得的来对看,高鹗给安上的这个尾巴,是要干什么?是对原著起一个什么作用?已经是够明显的了。
                 或许有人说:高鹦续书“全本”出来,不是也遭到封建统治阶级的仇视和漫骂吗?又怎么讲?我说,哪里的话。封建统治阶级所继续仇视谩骂的,还是那“邪说诐行之尤”“糟蹋旗人”的前八十回书,何尝仇视谩骂过“奉严词两番入家塾”、“老学究讲义警顽心”、“博庭欢宝玉赞孤儿”、“正家法贾珍鞭悍仆”、“评女传巧姐慕贤良”、“复世职政老沐天恩”、“送慈柩故乡全孝道”、“沐皇恩贾家延世泽”这一整套玩艺儿?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高鹗在刊书作序时,自己交代过的,他之所以要搞成这部“全本”“完璧”,一句话是为了“不谬于名教。〔按即孔教、孺教、礼教〕”。
             我认为,高鹗加上了这个伪续,确实完成了他的这个任务,达到了他的目的。
                 以上四篇是我个人的一点推测,未必全对,写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