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评论和研究>> 红楼梦案例60集>> 正文

小序:再读一遍《红楼梦》打天下看三国,守天下看红楼


    --倪润峰
    纵观世界历史,打下天下的多,坐稳天下的少。从古罗马的奥斯恺撒到红胡子斐特烈,从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到莫卧儿的印度帝王,有的打遍亚欧非三大洲,有的席卷几乎整个东南亚,盛极一时。但最后都被逐渐赶回老家。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打天下和守天下需要的“能力”不同。
    打天下最重要的是武力,忠诚,乱世中各种形形色色的权谋智术。所以打天下时免不了举目可见的血腥杀伐,尔虞我诈。天下一定,强力,诈术必须退居幕后,作为稳定国家实体的最基本的手段和最后保障,所谓民主时代(比如奥斯恺撒时期希腊化的罗马民主共和,现代的西方民主社会,一定程度上也包括中国这种人民代表大会形式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更是如此。至于忠诚,那个时候有共同的敌人,大家团结起来互相忠诚是必须的,也是时代需要。外部敌人没了,就不是这么回事。从来就没有所谓的“一”,就是有也只是短暂时间而已,终究会分为“二”甚至更多。政治从来就是个一分为二的过程,这是铁律。这个时候,既然打天下时的本事都不是真正长久稳定国家最重要的东西了,那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答案是,文化。
    文化的辐射层面极广,包括人的民族性,价值观,意识形态,行为习惯,群体认同,是非标准,行为准则...等等涵盖一切社会层面。两个文化不同的人打起交道来,即使没有利害关系,也可能因为不理解不接受对方的文化争得焦头烂额,何况不同文化的利益群体甚至民族。亚历山大是个军事家,也是一个有文化统治意识的政治家,他打下庞大的波斯帝国后,首先在给自己的加冕礼上,身着波斯国王的服装,恭敬地严格按照波斯宫廷的礼仪,甚至安排5000人的士兵和波斯妇女大联姻,不断告诫大家要习惯并融入波斯的风土文化习俗,甚至让自己的所有家人都波斯化,对于不习惯波斯文化的下属官员予以严厉批评。他努力在文化层面改善两个民族的关系,所以亚历山大在世的时候波斯的统治基本没出大问题,他死后那些争权夺利的将领基本只会军事立国,后果可想而知。印度莫卧儿王朝统治东南亚时期,一项基本国策就是和东南亚各岛国民族上层社会联姻和同化。相对而言,莫卧儿帝国对殖民地的统治应该比马其顿帝国来得容易得多。由于文明中东的早期沉淀、后期希腊举世无双的巨大辐射力,亚历山大下的管辖地几乎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复杂政治制度和社会阶层,都有了自己稳定强大的独立文化。莫卧儿治下的那些岛国民族,由于历史上的岛国地理,离文明发源地较远等原因,受到的不同民族互相促进和激发的机会很少,社会阶层普遍单一,稳健政治制度基本还没有成型,思想艺术等极为落后,文化力度普遍很弱。要同化这样的民族其实不难。莫卧儿王朝的失败之处就在于,它只顾去同化那些部落酋长,达官显贵上层人士。最后形成了一个断层:印度化的上层阶级和被摈弃在外的保留本土文化的下层阶级越来越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爆发了大规模起义,把印度人赶回了老家。讽刺的是,那些被认为是智力低下老实巴交的本土底层人,或多或少的捡起印度人走后留下的文化遗产,加强了自己凝聚和提升社会的文化基础,以至于从大的格局来说后来印度人再也没能成功的统治过东南亚。
    举马其顿帝国和莫卧儿王朝的例子,无非是想说明,文化对组织实体稳定有序运行的无比重要性。只要组织已经成型,各种规章制度已经出台,各职能部门已经开始行使职责,文化就悄无声息开始运转,并且决定着组织和个人的成败。
    现代企业都在讲企业文化是一种核心竞争力。但东方企业和西方企业的企业文化不同。在东方,尤其中国的企业文化和西方尤其美国的企业文化极为不同。最不同之一就在于,美国企业说,看得见的,就是我们的企业文化。这基本可以认为是这样的;中国企业也说,看得见的,就是我们的企业文化。这个说法就比较微妙了,不能说它对,也不能说它错,只能说它微妙。中国人一般不说真话,真话一般不好听。也不谑于说假话,只是不说实在话而已。如果要说真话,中国企业肯定会这样说,看不见的,才是我们的企业文化;看得见的,统统不是企业文化。到底企业文化是什么,麦肯锡的眼光不愧是国际化过的,给出了一个全球通用的定义,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处事的行为准则。这个处理方法在我们中国这里行得通,就是我们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在美国行不通,就不是美国企业的企业文化。
    从某个特定角度,企业可以说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企业文化,说到底其实可以看成是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体现。中国文化5000年来一直保持举世无双的连续性,即使古时蒙古人和满人入主中原,也是逐渐被儒家文化同化,从来没有断代过。中国的文化支柱是“忠”“孝”“仁”“义”。由下对上的“孝”出发,发展到极致就是对最上面的“忠”,作为回报,也就有了上对下“仁”,处江湖之远,就形成了平等人之间的“义”。这样上下左右四根擎天之柱支撑,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构架。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这种文化体系除去盲目对上的“忠”等糟泊,在现代国际化的社会中其实是大有可为的。几十年前,无数的科学家联合起来向美国政府建议不要发展核武器。今天,几十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联合起来给联合国上书,表明要拯救21世纪的世界必须靠中国的儒家文化。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的巨大魅力。文化大革命最巨大的“意义”就在于--砍断了几乎所有四根柱子。鼓励工农群众红卫兵颠覆打倒各级政府,砍断了“忠”;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人,家庭只是国家的附庸组合物,不论父母妻儿都可能是反革命,走资派,修正主义者,都要从精神上侮辱肉体上消灭,造成无数人伦惨案,砍断了“孝”;各级政府官员不得已卷入政治漩涡,只好按照文化大革命这种游戏的规则来玩,砍断了“仁”;同“孝”一样的原因,“孝”都会倒掉,“义”根本也没法不倒。所以,在文化大革命时,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断代,断代毁灭了传承,加上文革后没有时间也出于社会统治的目的没有在思想层面上全面肃清文革,就无法恢复以前的文化体系,只几年后开始的改革开放更是引进了各种思想,就是没有建立新的文化体系或者恢复中国旧的文化体系。在外来各种思潮下,文化体系的建立变得越来越模糊和不确定。中国文化进入了有史以来很少见的“苍天已死,黄天未立”的阶段。《资治通鉴》上“礼既逝,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这让身处其中的人无不感到疲惫不堪,难于应付。
    社会文化结构既然已经解体,即使当政者有心重立,没有一两代人的时间很难建立起来。但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统领中国几千年,虽然大框架上全面倒塌了,但其精神却如海分百川一样渗入进中国每个角落每个人心,在种种细微处,时时刻刻的为人处世中体现着自己的意志和说一不二的力量。这也是令当今绝大多数大概30岁以下的年轻人最为苦恼的事情。这一代人出生成长的20多年正是新旧文化交替时期后,贯穿于“苍天已死黄天未定”的整个时代,而且全球一体化下由于国家民族壁垒越来越淡薄,西方思潮不断涌入,这批年轻人越来越受简单明了个人主义色彩无比浓厚的西方自由主义文化的熏陶和洗礼,面对看似消失无终的传统文化,却要处处受它制约和修理。退居幕后的传统文化和“以人为本”口号下日益响亮的西方文化之间的严重冲突是造成年轻人族群普遍精神分裂的主要原因。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了解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主宰社会生活的现存部分。不论在8小时外的生活中还是8小时内的职场上,都无比重要。作为一个企业领袖,倪润峰提出了他独辟蹊径的见解。红楼梦作为一本“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毛泽东语)”,提供了传统文化的很多外在表现,甚至具体操作模式,这是它非常有价值的一面。
    在看红楼梦的过程中,我就发现可以把其中的一些有价值的情节段落提炼成分析案例的形式,展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为人处世的一些道理,至少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应该是有点借鉴的意义。
    本来想写这个案例集前我还有点犹豫。《红楼梦》博大精深,就只词句写法而论,其中处处都包含很深的春秋笔法,每篇每段每句,可能都有很深的学问。毛泽东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没有读过10遍以上,根本没资格谈《红楼梦》”,郭沫若也说过类似的话。我以前只是看情节般草草阅读过2遍,这次为了写案例算是比较细的精读了,可我这点红学的零星知识充其量只是皮毛而已,如果让行家里手看到了岂不笑话。后来决定只从每个角色展现出来的为人处事的态度方法来做点讨论,不涉及任何学术的东西。但即使是这样,也免不了带有个人的价值评判,甚至不知不觉卷入学术的漩涡中去了。比如,“案例14:可卿玉殒”不算一个案例,它可以让读者明白案例写作的角度和讨论范围,但如果从学术观点来看,这个案例是有数不清的争议的。而我们只从为人处事的实用角度进行探讨。建议读者朋友先看看这个案例。
    还是那句话,红楼梦博大精深,即使只讨论这些繁花似锦般人物种种不同的处世之道,以我极为有限的能力发现出的有价值的地方,不过沧海一粟,读者朋友可以自行归纳自己的感悟,从这件国粹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如果您认为我的案例中有不尽不妥之处,或者您有完全不同的想法,那多半您是对的。除开上面所说的原因,还包含了每个人不同的阅历和经验,以您的阅历来看是怎么样,那就是怎么样,不能一概而论,我本也不打算一概而论。只要些许案例对您有些借鉴意义,就是有价值的了。
    至于《红楼梦》,我只是从这一个角度作了一点讨论。她真正的优美却不在此处,所以有人说如果真正研究进去了,会发现其中的广阔天地,这时100个人读红楼梦可能会有1000种甚至更多的感受,甚至会使读者本人产生改变。
    另外,在这个全球一体化格局下风云变幻莫测的时代中,在这个无数思潮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时代中,在这个数不清的书籍报刊在“知识爆炸”的茫然下不得不创造眼花缭乱并稍显肤浅的“眼球经济”时代中,在这个到处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浮华而又浮躁的时代中,可能我们会倏然间发现,自己走得太快,以至于快把灵魂丢掉了。我们会放慢脚步,仔细审视自己,摈弃身不由己的无意识忙乱所带来的异化和无助,重新找回和自己内心对话的美德。
    到那时,我们会寻觅一个幽静去处,一杯清茶,一张竹椅,打开尘封已久的青书黄卷,再读一遍《红楼梦》。
    翔宇
    2005.1.1.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