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评论和研究>> 红楼梦案例60集>> 正文

案例14:可卿玉殒


    这日夜间,正和平儿灯下拥炉倦绣,早命浓薰绣被,二人睡下,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不知不觉已交三鼓.平儿已睡熟了.凤姐方觉星眼微朦,恍惚只见秦氏从外走来,含笑说道:"婶子好睡!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因娘儿们素日相好,我舍不得婶子,故来别你一别.还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诉婶子,别人未必中用."凤姐听了,恍惚问道:"有何心愿?你只管托我就是了."秦氏道:"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凤姐听了此话,心胸大快,十分敬畏,忙问道:"这话虑的极是,但有何法可以永保无虞?"秦氏冷笑道:"婶子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即如今日诸事都妥,只有两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永全了."凤姐便问何事.秦氏道:"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间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凤姐忙问:"有何喜事?"秦氏道:"天机不可泄漏.只是我与婶子好了一场,临别赠你两句话,须要记着."因念道: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凤姐还欲问时,只听二门上传事云板连叩四下,将凤姐惊醒.人回:"东府蓉大奶奶没了."凤姐闻听,吓了一身冷汗,出了一回神,只得忙忙的穿衣,往王夫人处来.
    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
    分析:
    本人看《红楼》最不能忍受但又似乎不得不看开的事情之一就是:曹雪芹居然让秦可卿在第13回就凤驾西归了。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可卿不逝,就不会有王熙凤协管令国府,后面的情节恐怕不太好展开了,让王熙凤挑更大的担子,才会有后面的诸多变化。再比如在曹雪芹的笔下,可卿明显是个完人,要勉强说缺点,只有一个,就是太过于勤劳持家了,如果她还在,贾家很难有以后的一败到底,虽然没有明显的笔墨,但显然她和王熙凤的关系不只是亲密无间的姐妹,可卿还隐隐是熙凤的牵制,有可卿在,就有贾家的兴旺至少不会是惨败,这我想是没有多少疑问的。再比如完美无缺的人能不能够真写得出来,可能曹雪芹是有疑惑的,随着故事情节的开展,很难能把持,早早让她仙去,就可以盖棺定论了。再又比如可卿如果太过完美,其光韵很可能独秀金陵十二钗之上甚多,掩盖住其余人的光芒,使整个故事气度格局受损,也有可能是红学家们揣测的,这在后面我做简短说明......总之,不管是什么原因,可卿仙去了。
    怎么样来盖棺定论秦可卿?她出场其实很少,但曹雪芹聊聊数语就能完全展现她的风骨。我想可卿至少留下了三个千古留芳的传说。一是她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14个字完全概括了秦可卿的一生,也几乎是所有中国人一生颠沛其中的人生写照。二是她死后众人的态度和评价。一句“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简直写绝了。写出了每个人知道可卿魂归天外时,都不肯相信(注意是“不肯”)的心境。为什么对事实视而不见,宁愿不肯去信?再者“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这句话是第二个经典,中国人其实一辈子最幸福莫过于此了,但求一切和和睦睦,其他都有点镜花水月,这句话也是做人的高度概括,是对可卿14字经典的最佳诠释。三是她最后神归离恨天时对熙凤的诀别劝诫,几乎是有史以来中国人最深湛的处世求全之道,更是前两点的再补充。
    如果一句话赞美秦可卿,应该是“此仙只应天上有,人间从来无处求”。
    另注:按照“脂批”红学上有所谓“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说法,焦大的“爬灰”似乎也的确是指秦可卿和贾珍有染,虽然焦大当时气急败坏的醉话可信度有疑,还有人用贾珍操办可卿葬礼之极尽奢华来说明他们的关系不一般,更还有诸多疑问,......《红楼》本来就扑簌迷离,不论看一遍也好,十遍也罢,中间之错综复杂,中国人中国式解读又会望文生义无中生有出好些事端,事端又生其他事端,因为众所周知十个中国人也许有十种不同解读法,最后弄得曹雪芹复生恐怕也会无所适从,真个“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我们的重点是撇开这些谁也说不清道不明是实而非的东西,撇开历史,政治,作者家庭环境,人生经历,文稿增删突变等等其他各种因素,仅从立身处世的实用角度这一个方面来讨论《红楼》中展现出来的对于我们实际生活和为人处世有借鉴的东西(请再次阅读此话)。所以,在这种讨论角度和方式下,我给予秦可卿无上的评价。
    本案例集内所有案例分析都基于这一共识。
    如读者朋友欲了解各种研究资料和成果,网络上不少有名的红楼研究网站尽可一观。就只对于秦可卿的研究讨论,比如个人研究者如南师大红学专家何永康先生的讲座,红学研究巨匠刘心武先生的《秦可卿之死》,学者蒋胜男先生的《秦可卿之谜》,以及南方都市报载《[生药铺子]密陀僧:爬灰的爬灰》等等诸多研究文章,无法一一列举,尽可另行观摩。
    试略举一例,以我所知,绝大部分研究人士得出的结论都是秦可卿与公公贾珍有染,但也有一些学者如蒋先生在《秦可卿之谜》中,独辟蹊径指出秦可卿生命中的男主角,竟然是“敬”——贾敬。依据缘由是说服性相当强的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关于秦可卿的判词为: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注意那个“敬”字。十二钗的判词,原是作者曹雪芹对人物性格结局的总设定,应有相当的说服力。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登蒋先生网站一览(http://zq.4yt.net/)
    所以《红楼》的各种是是非非,那数不清的公案私案,不论在什么时代,不论有多少文人才士,恐怕到头来说还是说不清楚,辩也是辩不清楚的。如果纠缠于这些,那我们的案例也不要写了。这就是上文所载分析角度的原因。而猜谜的最大乐趣就是没有谜底,这恐怕是红学注定生生世世永盛不衰的缘故。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