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讲 秦可卿被告发之谜(1)

    在上一讲最后,我把自己探究的结论告诉了大家,就是《红楼梦》里面秦可卿这个艺术形象,她的生活原型,是康熙朝废太子的一个女儿。那么这个结论出来以后,我就碰到了一位红迷朋友,他不太服气,跟我来讨论。当然,我自己的一些结论,并不要求别人都来认同,本来红学就是一个公众共享的学术空间,大家都可以活跃起来,各自发表看法。我就问他,你怎么想不通呢?他说,依他想来,如果曹家藏匿了废太子的一个女儿,而且被人告密了,事情败露了,皇帝不会仅仅是让这个废太子的女儿自尽,一定会立即打击曹家。可是他说,你看看书里面怎么写的呀?书里面写的是,秦可卿在天香楼上自尽以后,贾家不但没有马上遭到打击,反而进入了一个“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新局面。这家的富贵荣华,还上了一个新台阶了!因此,他就跟我讨论,问我说,如果生活当中,确实发生了您说的那样的事情,而您又说,它是一个自叙性、自传性的小说,反映到小说里边,作者却又是这样来写,秦可卿的死亡,没有马上给贾家带来打击,更不要说毁灭性的打击了,不但没有遭到打击,反而贾家情况更好了!这多奇怪呀!
    我觉得他这个思路挺有意思的。我估计,观看我这些讲座节目的观众里,也会有人提出类似的问题,就是说,小说里这么写了,究竟是现实生活当中,大体上就是这么一个状况呢?还是曹雪芹在写这一段的时候,他完全离开了生活的真实,去进行凭空的艺术想像呢?
    现在我可以很明快地回答大家这个问题,跟我讨论的这位朋友,我也是很明快地回答了他。我说呢,在现实当中,恰恰就是这么一个情况,曹雪芹写入小说的时候,当然对原始的生活形态,有改变,有挪移,有夸张,有渲染,有回避,有遮掩,但是总的来说,现实当中基本就是这么一个情况。我说完以后,那位红迷朋友就觉得,有一个新的问题,要跟我讨论。我说,你先别着急,因为我在上一讲里面,最后我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得先把我那个问题回答了,咱们再来讨论你这个新问题。他也觉得挺逗的,怎么研究《红楼梦》,跟套罐娃娃似的,一个问题套着一个问题?我说,这样研究《红楼梦》,才兴味盎然。
    大家记得吗?在上一回最后,我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就是说,如果说在书里面——咱们先说小说,秦可卿这个事情暴露了,是有人告密,那么,这个告密者是谁呢?是谁把秦可卿的真实身份,告诉了皇帝呢?那么这个问题,我现在不绕很多的弯子,我也可以很明快地告诉你:你读《红楼梦》,读完秦可卿之死,很快就会读到另外一个人的升腾,这个人是谁呢?就是贾元春。第十三回秦可卿死了,对不对?第十四回、十五回,基本都是写秦可卿的丧事,到第十六回,就写了一件跟丧事反差很大的喜事。什么喜事?“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因此从小说里面内在的情节逻辑来看的话,向皇帝告发秦可卿真实身份的这个人,应该就是贾元春。
    你现在仔细想一想,贾家的命运,如果把贾家比喻为一只鸟的身子,他们家的命运,就是靠两只翅膀的扇动,来决定家族的提升。一只翅膀,就是秦可卿。贾家藏匿、收养了一个义忠亲王老千岁的骨血,一个女儿,这就是秦可卿。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义忠亲王老千岁虽然“坏了事”,但是“坏了事”,并不等于说这支力量就彻底地毁灭掉了,它还存在,还可能从“坏了事”的状态,转化为“好了事”。所以从小说来看的话,宁国府隐藏了这样一个人物,一直把她作为贾蓉的媳妇养起来,把她调理成一个气象万千的杰出女性,就是在进行政治投资。这是往义忠亲王老千岁这股政治力量方面来投资。
    在上几讲里边,我已经给大家讲了,义忠亲王老千岁的原型,应该就是康熙朝被两立两废的太子。他虽然被两立又被两废了,但是在康熙朝,这个人并没有死去,这个人是在雍正二年才去世的。康熙到了晚年,大家觉得,这位老皇帝的脾气,越来越让人觉得反复无常。不少人就想,他既然可以把胤废了又立,立了又废,那么有没有可能,就在他还在世的时候,第三次把胤立起来呢?因为这是他的亲骨肉,他从小把他培养成一个太子,费了多少心血啊。当时一些官僚集团的人,都有这种揣测,尤其是康熙认为“皇长孙颇贤”的传言,流传得特别广泛。“皇长孙”就是废太子的嫡子弘皙,而且弘皙那时候又为康熙生下了嫡重孙永琛,人们普遍觉得,即使康熙彻底废了胤,不让他继承皇位了,把帝位传给弘皙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这些生活中的真实状况,化为小说里面的故事以后,贾家藏匿秦可卿,视她为政治投资的“绩优股”,你也就应该能够理解了,是不是?虽然义忠亲王老千岁“坏了事”,但是他的那些残余势力仍然存在,像冯紫英什么的都是,小说里面这些人物,都是属于这一派。所以贾家觉得,可以通过收养、藏匿秦可卿,进行这边的政治投资,一旦政局发生变化,义忠亲王老千岁本人,或者他的儿子,在小说里以模糊的光亮笼罩全局的“月”,在新的政治局面下成了皇帝,那么贾家就立大功了。你在人家最困难的时候,能够毅然决然地去藏匿人家的骨血,让其免于跟父母一起被圈禁,那么,人家成了新皇帝,肯定要大大地褒奖你。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