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对周汝昌探佚成果的全面接受(1)

    上面所举的例证都是周汝昌先生在史事考证的基础上推理而形成的学术观点,刘心武又作了发挥。下面的例证则是周汝昌借助史事的媒介,进行探佚的成果,也被刘心武全盘接受,并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
    1关于“天香楼”的解释
    周汝昌先生说:
    秦可卿命尽之处,叫做天香楼。天香者何?雪芹字字皆有匠心巧设,不是闲言旧语。
    天香有二义,皆涉花木。一是形容牡丹,谓之“国色天香”,崇拜之至了。但我不想多为牡丹锦上添花,到此为止。二是形容桂花,却要多讲几句——因为这对《红楼梦》实在是太重要了。
    据孟棨的《本事诗》所载,初唐诗人宋之问有西湖灵隐寺诗,记其一联云:“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就是天香(不与“国色”相联)通指桂花的来历。
    刘心武也说:
    天香楼这个楼名,有怎样的含义?有两句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是唐朝诗人宋之问的句子。你想想,那是非常尊贵的,如果说太阳可以比喻为皇帝的话,月亮就可以比喻为东宫,比喻为太子。月亮里面,中国人的想像,认为有嫦娥,有一棵桂花树,有吴刚,还有一只兔子在那儿捣灵药。总而言之,月亮里面是有桂花树的。桂子,就是桂花结成了米粒状的东西,“桂子月中落”,这个东西非同寻常,属于国色天香,它带来一种芬芳的气息。“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你想想,“情天情海幻情深”,这是一种什么出身?天香楼是一个什么象征?就是来自月亮里面,芬芳从云层飘向人间,可见秦可卿出身非同小可,是高于贾府的。
    2关于“义忠亲王老千岁”的探佚
    周汝昌先生在《红楼夺目红》中讲到:
    老千岁者,东宫太子也。康熙大帝得次子胤礽,两岁即立为皇太子,后封理亲王。“义理”相关,故化称为“义忠”。老千岁的“老”字也另有语味——藏有一个“少千岁”,即胤礽的长子弘皙。
    义忠老千岁后来“坏了事”,立而废,废而立,最终救不得,但雄心不死,壮志长存——他通过一名医士秘密传信息;时常算命打卦,问:“我还升腾否?”
    义忠老千岁的棺木,是薛蟠之父从“潢海铁网山”带来的,无人敢用——给了秦可卿。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说:
    那么义忠亲王老千岁,后来这个太子是被封为亲王的,甚至太子已经被圈禁起来以后,康熙仍然厚待太子和他的太孙。他一个是说太子的衣食供给一定不能降低标准,要保证他的丰衣足食,过得舒服;另一个他对太子的长子,就是弘皙,他也特别强调,那是要封为亲王的,所以义忠亲王这个字眼里面就不但包含着太子,实际上也包含着弘皙。他是这样的现实生活当中的原型人物,在小说里面的一种折射。当然主要还是指胤礽,主要指这个太子,这个太子在上几讲里面讲过了,很悲惨,两立两废,他的一生是很坎坷很波折的。他都到了快四十岁了,还没有当上皇帝,他的父亲仍然非常健康,本来父亲的健康应该是他的快乐,可是这个人后来等不及了,父亲的健康成为他的痛苦。
    3关于“日月双悬”的探佚
    周汝昌先生在《红楼夺目红》中说:
    胤礽作的一副对联,文云:“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这就重要极了。
    考察雪芹原本,其情节终始,真不妨说是由明月起到晚霞收。
    曹家似乎曾悬有胤礽所书之对联,联语应与此联相仿。
    请看第三回黛玉初入荣府,眼见的正房堂屋的那副联,写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下款是“同乡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王穆莳拜手书”,奥妙就在这儿逗漏出来。
    ……
    关于周汝昌先生所提到的太子胤礽所作的对联,蔡义江先生最近著文指出了出处,那是中唐诗人刘禹锡的诗:
    送蕲州李郎中赴任
    楚关蕲水路非赊,东望云山日夕佳。
    薤叶照人呈夏簟,松花满碗试新茶。
    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
    北地交亲长引领,早将玄鬓到京华。
    (《全唐诗》卷三百五十九)
    他说:“王渔洋将唐诗当成本朝诗,说得有鼻子有眼的,闹出了笑话。不知是他叙述不清呢,还是犯糊涂,瞎说一气。现在,我们退一步说,假设‘楼中饮兴’一联不是出自刘梦得而真是胤礽所拟,那么它有没有可能是小说中荣禧堂对联的原型呢?也绝不可能。因为既是‘原型’,总得在诗意构思上有某些相似。可是,误归太子一联说的是江上楼头风景极佳能助酒兴,添诗情;小说中的一联说的是来荣国府者,尽是达官贵人,其佩饰袍服珠光炫耀,五色映辉。前者‘明月’、‘晚霞’是实景,后者‘日月’、‘烟霞’是虚喻;两联风马牛不相及,怎么能是‘原型’呢?”
    刘心武在揭秘《红楼梦》时说:
    这个对联我们都记得,因为在《红楼梦》上写得清清楚楚,写的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这样一副对联,有印象吧?现在我告诉你,这个胤礽做太子的时候,他有一副对联是备受他的皇父康熙表扬,而且他到处把它写出来送人。史书上只是没有具体记载,他也写了送给了曹寅而已;他在江宁南巡的时候把它送给别的官员,都被记载在案。他没事就写自己这个名对,这是他很小的时候就对出的一个好对子,这个对子是什么呢?叫做“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你把这两副对子对比一下,结构相同:“座上”与“楼中”,“堂前”和“江上”都是呼应的;对联最后一个字呢,干脆就一样,上联都是“月”,下联都是“霞”。我现在让你把林黛玉在荣国府所看到的那副银联,和真实生活当中胤礽在做太子的时候写的对联加以对比,你就会发现这两副对联是有血缘关系的,它们之间是有一个从生活真实升华到艺术真实的过程。也就是说,它们是从一个生活中的原型物件,演化为一个作品里,一个故事里面的物件,它们之间有这个关系。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