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其锋芒:屈意合作背后的真相(2)

    然而,在董卓那里讲得通,想得明白的事情,却不真实。周、伍二人尽心的工作,却是要掩护士大夫正在酝酿的一场针对董卓的“运动”。这场“运动”的核心就是要里应外合铲除董卓。
    要把这场“运动”理出个头绪,不妨先来看一下,在董卓行废旧立新之际,一批京官出逃的方向。袁绍“悬节于上东门”,北上逃往冀州;袁术南下进入荆州,目的地是南阳;曹操变易姓名,间行东归,落脚于兖州的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
    在当时,朝堂之上能够感知到山雨欲来的官员们也在纷纷离京,他们采用的方式无外乎两种,一是辞官,或是不履行什么手续,把印绶一扔,自己不干的也有;二是千方百计寻找外任的机会。一旦离京,辞官的自不必说,外任的也不是真的去做官,他们的归宿是家乡。此种形式的离京,实际上就是避难。这些官员一般也不会引起董卓的重视。
    而袁绍、袁术和曹操却不同了,他们都是董卓要极力拉拢的人才。他们出逃,袁氏兄弟不是回到汝南,曹操也没有去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彼此似乎毫无关联。但是,袁绍去的冀州,韩馥做了刺史;袁术要去的南阳,张咨做了太守;曹操去的陈留,张邈是太守,刘岱是兖州的刺史。袁绍等人出逃地点的选择与周、伍二人安排的京官外任地方州郡长官难道仅仅是一种巧合吗?
    非也。我们前面讲过鲍信要袁绍袭杀董卓,在当时洛阳城中想这么做的不只是鲍信一个人,像伊阙都尉张承,他也是和袁绍一样的公子,就想除掉董卓,他弟弟张昭劝阻他说:“现在要诛杀董卓,敌众我寡,力量悬殊太大。况且,要做这样的事,没有同道的帮助,没有训练有素的兵勇,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董卓无义,也不会有多大的作为,不如暂时避其锋芒,待时而动,到那个时候大功就可以告成了。”袁绍等人出逃,韩馥等人来到地方,不就是为了避其锋芒,要有所行动吗?
    难道董卓对此就一点都没有觉察吗?久经战阵的他,难道不知冀州、兖州、豫州、荆州对于拱卫洛阳的重要性吗?而四州武装的集聚,他会无动于衷?
    事实上,董卓是有些迟钝了,除了对周、伍策划的京官外任出现判断失误以外,他还受到了三方面的干扰:
    1受到朝中名士们的“蛊惑”,董卓要息事宁人。袁绍等人出逃,董卓完全可以缉捕拿办,而且他一度也是这么办理的。例如,曹操拒绝与董卓合作,逃离洛阳,进入中牟(今河南省中牟县西)境内的时候,被认为形迹可疑,遭到拘捕,这时董卓发下的缉拿曹操的文书也来到了中牟,看来当时的国家机器还是在高效率地运转着。如果不是中牟县吏认为曹操是个英雄,放了他,曹操恐怕难逃此劫。但对于袁绍,起初董卓也是要严惩不贷,后来转为另案处置了,不仅让他在冀州境内有了身份,做了渤海太守不算,还封了侯。与董卓作对,无罪有功。董卓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备受董卓信赖的朝中名士们又为他做了一次洗脑的工作。名士们说:袁氏是政治世家,在东汉政坛上有影响,您要是把袁绍逼急了,他起兵造反,那可是一呼百应。不如既往不咎,让他在外面做个官,安抚为上。
    2白波军在河东(在洛阳市西北,主要地区位于今山西省南部)的活动,有割断洛阳与西部交通的可能。白波军是黄巾余部,因复起于西河白波谷(今山西省襄汾县西南)而得名。董卓此前被诏任并州牧,就有剿灭白波军的使命。白波军一旦控制河东,就会使董卓与他的战略大后方——凉州失去联系,而确保洛阳与西部交通的顺畅,对于稳定凉州军的军心至关重要。作为凉州军中的精锐——秦胡兵和湟中义从,有着浓重的恋乡情结。当年,“凉州三明”之一的段颎率领湟中义从对羌作战,时间一长,义从们想家了,仗就不打了,结果段颎被治罪,“输作左校”,也就是被劳动改造去了。凉州军是董卓立命的根本,战斗力必须得到保障,不容出一点闪失。于是,董卓便派自己的女婿牛辅为主将,率部进入河东,试图控制局势,但一番努力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牛辅大败而归,董卓开始忧虑起来,怎样来安定军心呢?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