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贼:王允下出的一步险棋(2)

    董吕之间的关系确立于中平六年董卓进入洛阳之后。在高官利禄的诱惑下,受到董卓疑兵的蒙蔽,促使吕布与其统帅丁原的反目,董卓得以假吕布之手杀掉了丁原,吕布也就成为并州军的新统帅,转归董卓麾下。
    从这一角度出发,来考虑董吕关系,就会发现,吕布对董卓的依附,是在受到董卓凉州军假象的蒙蔽下,所采取的一种自保之举。一旦假象被揭穿,同样拥有一支强大武装的吕布会作何反应,就很难说了。这同时也决定了董卓对吕布的控制,绝不可掉以轻心。因此,《三国志》卷七《吕布传》所记载的董卓害怕他人暗算,让吕布做了自己的贴身护卫,实际上是在未完全消化并州军之前,对吕布实行的一种控制措施而已。并凉之间的隔膜依旧存在。日后二人的反目成仇就因此埋下了种子。
    史料中所记载的吕布对董卓产生厌恶之情,盖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由于一次董卓失手差点用戟误伤吕布,董卓虽为此向吕布赔罪,但却引起吕布对董卓的怨恨;
    二是吕布与董卓侍婢有染,恐为董卓觉察,故生杀卓之心。侍婢经后世小说家渲染,衍生出王允的“连环计”和美女貂蝉来。但两个原因似都流于表面,尚未触及根本。
    吕布要杀掉董卓,就在于上面讲到的董吕关系的脆弱性上。进而可延伸为并凉武人之间的矛盾,在这种矛盾中,并州军处于被动的态势中,随时都可能被凉州军蚕食,而失去了武装,吕布也就失去了立身之本,为谋求自身及其集团的发展空间,吕布也会反戈相击。
    王允的介入,想必就是看到了董吕之间这层微妙的关系,加之在一次次密谋诛杀董卓的活动流产,王允引外兵勤王的计划又遭夭折的情况下,出于对武装的渴求,才将视线转向握有兵马的吕布身上,下出了联络吕布的这一着险棋。而吕布能倒向士大夫阵营,除去上面讲到的董吕关系的脆弱性外,还有着其他方面的原因。
    一是王允与其有同乡之谊(按:王允系太原郡祁人,吕布系五原郡九原人,二人同为并州人士),无形当中拉近了王吕之间的距离;
    二是士大夫政府的合法性仍旧对一介武夫有着约束力;
    三是董卓进驻长安前,把凉州军的主力布防于长安以东的陕县(今河南省陕县)一线,用来阻挡关东士大夫武装可能的西进。这就为吕布敢于同董卓兵戎相见提供了可能。
    于是,王吕的结合,终于演成了下面的一幕。
    初平三年(192)夏四月辛巳(公历5月22日),董卓在重兵护卫之下,前往未央殿赴朝会。当行至掖门的时候,宫门卫士突然手持长戟向他刺来,猝不及防的董卓慌忙向吕布求援,未成想吕布却从怀中摸出一纸诏书,向他宣布了死刑。
    董卓死了,董卓死了。消息传开,长安百姓顿时喜笑颜开,载歌载舞走上街头,喝酒吃肉,把这一天当作了节日,想必他们以为董卓的死,就标志着苦难生活的结束,安定生活的到来。单相思:满天乌云浑不知殊不知,快乐的心情很快就会淹没在滚滚西来的乌云中。这片乌云的到来,谁又能想到竟是那位在诛杀董卓中有着首建之功,又在董卓死后成为朝堂领袖,被当时人视为“王佐才”(郭泰对王允的评语)的王允一手招来的呢?
    董卓死后,如何安置董卓部伍是必须及早解决的问题。但恰恰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王允犯了大错误。就董卓死后的形势而言,一度是向着有利于长安士人政府的方向发展着。驻扎在长安以东陕县一线的凉州军主力,在得知董卓死讯后,就乱了阵营。
    先是作为凉州军统帅的董卓女婿牛辅变得多疑起来,听信了巫师的话,杀了大将董越,后来自己的大营发生骚乱,牛辅也丢了性命。这时的凉州军群龙无首,在一群中下级军官的会商下,提出了向长安士人政府讨要一张大赦令的主张,也就是说在投降之后,要保证凉州军人的安全。对于凉州军的“摇尾乞怜”,王允倒也显得大度,说什么凉州军本来就没有什么罪过,何赦之有?这一大度是聪明的表现,还是愚蠢的做法,自当别论。但凉州军没有吃到定心丸,却又听到了风言风语,凉州军中有位颇有智识的人物——贾诩站出来说话了: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