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耐心、能忍辱必有超值后报

    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思维方式。道家的人生观要求人们“知雄守雌”、柔弱处下、以柔克刚,按照这种要求,人们在社会纷争中就应当欲取先予,大智若愚,后发制人。司马懿长于谋略,在这方面他雄心勃勃,富于进取,但在他才能稍逊的军事战术领域以及他势力薄弱时的政治领域,却充分地吸收了道家的上述思想作为求胜的策略,这些思想在他身上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构成他独特的完整人格。
    在与孔明的战争交锋中,他宁可穿上对方送来的女人服装,甘心受辱,也不轻易出战。甘受对方的侮辱,自然是弱者所为,但正是这个弱者,使咄咄逼人的强者无可奈何,强者反倒最后败于弱者。曹丕威逼汉献帝禅位,司马懿没有像其他大臣那样直接出面参与,而当曹丕欲受诏承位时,司马懿急忙劝谏说: “虽然诏玺已至,殿下宜且上表谦辞,以绝天下之谤。”(第八十回)曹丕采纳了他的建议,在“三辞而诏不许”的形式下然后受禅登位。司马懿建议曹丕谦辞推脱,以示卑谦处下,使曹丕在很大程度上免除天下怨谤、争取人心,从而巩固魏国的社会根基。魏国大都督曹真病重期间,吴、蜀两路兵马进攻魏国。曹睿封司马懿为大都督,接替曹真之职,并准备让近臣去曹真府取来总兵将印。司马懿先前与曹真在前线产生了隔阂,因此这次他亲自前往。见到曹真,他坦然陈述了魏国面临的严峻形势,等曹真表示愿推荐他接替自己职务并要交给他将印时,他却表示: “某愿助一臂之力,只不敢受此印也。”(第九十八回)最后曹真动了感情,再三相让,司马懿方接纳。这正是以卑谦辞让形式成功地达到目的的方法。
    司马懿晚年在朝中受到曹爽的排挤,于是推病不出,闻听曹爽的心腹李胜要来家中探望,他干脆去冠散发,拥被卧床,并佯装耳聋,言语哽噎,声嘶气喘,作出一副病危之状。曹爽自料司马懿不久人世,遂放心无忧地率大小官僚随驾畋猎。曹爽出城后,司马懿立即发动兵变,夺取了兵权,至此魏国改姓司马氏。就当时的政治背景言,司马懿处于劣势,但他取柔弱处下、欲取先予的策略手段,大智佯愚,等待时机,终于后发制人。道家的思想熏陶出了这样一位政治斗争的高手。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