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第一次较量 续完

    “在對陣時從未敗過,可否請教是否真有此事?”其实,看历史不必这么绝对化的,我们应该想到,第一次北伐时,不是没有攻城也被魏国打败了吗?你可能会说,那是老马不听话的事,但是一场战争的失败,主帅最后是要负责任的,所以我们不能被感情所左右,应该承认诸葛亮在与魏对阵时失败过,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不过仍然谢谢浪子牛牛朋友一直支持我,这是我完成此篇臭长文章的动力之一,现在我把这第四次北伐写完。
    其实大部分的内容已经完了,这一篇主要是写写李严的事,说起来这是我最不喜欢的一个论题,因为诸多网友们对此是各执一词,史料呢,是完全缺乏,于是想象与推测成为大家最有力的武器。
    我就只说说我的理解吧,从上次我对李严的评价来看,李严面对这个不太喜欢的位置,心情是不太痛快的。而且运粮这个差事是件非常艰苦的事,所以李严有时候不怎么以全副精力去做,也是可能的。三国志上与此相关的,可见于李严传,只有短短两段,加上裴注也不长。
    李严原来是南阳人,在刘表手下做官,曹操来了以后,跑到刘璋处,刘璋待他很好,做了成都令,应该是首都的一个不小的官。刘备打刘璋时,刘璋委任他为护军,在绵竹大曲的故乡驻兵,结果李严不发一兵投降了刘备,绵竹是成都的门户,李严成了刘备的大功臣,刘备也重用了李严。在刘备死之前这段时间,李严很果断地以五千之兵平了万人的马贼作乱,又挡住了南方少数民族的作乱,是很有能力的一个人物。所以刘备死时,把他放在永安独当一面,负责对东吴的防守。
    随后,李严到了江州(重庆)作了市长市委书记,倒也挺乐意,干得不错,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事情。而且诸葛亮对他也是很器重的,可见三国志原文。但两个人的关系不好出现在曹魏兵分三路进攻蜀国时,诸葛亮带兵在洋县一线防守,害怕防线没有纵深,太单薄,于是又令李严带江州驻军二万人到汉中当预备队。李严是什么态度呢,诸葛亮在后来向阿斗上的表上有这么的叙述:“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可见,李严是不愿意的,为什么呢,这个人权力欲望比较强,是个宁为鸡口不为牛后的人物,表上还有这么一句:“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汉中,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际偪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平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很清楚,李严与诸葛亮讨价还价,说司马懿自已在防区里都能开府,有用人的权利,让我到汉中也可以,得让我也自已开府,召人。
    为什么呢,因为他在江州时是个头,有实权。而到了汉中,虽然魏国军队因下大雨没攻成,但诸葛亮显然想让他在汉中久驻,汉中自然没有在后方重庆舒服,还没有实权,于是李严更加不乐意。诸葛亮为了安其心,就以其子李丰接他的班,到重庆当官。大臣们都不乐意,认为诸葛亮对李严太好了,偏心眼。
    李严看到儿子接了自己的班,也无话可说,于是就在汉中驻下来,诸葛亮让他负责运粮,李严心里还是不痛快,于是很多网友这么说,蜀道难,诸葛亮这是故意让李严出错误,好收拾他。我的同志们,运粮这件事前后诸葛亮做过,蒋琬做过,都做得很好,足粮足兵,为什么李严做不好?你就是做不好也没什么,为什么要先派人说粮尽,下雨运不上去,叫诸葛亮赶快回兵。回来了又惊奇地说粮食很多呀,为什么要退兵呀。
    又有人说,这是送信的和诸葛亮勾结的,我的同志们,这么说还有什么不可以是假的呢?诸葛亮可以骗所有的人于一时,也可以骗李严一个人于一世,但他不可能骗所有的人于一世,难道一千多年那么多人的怀念都不能说明问题吗?就算是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再把诸葛亮与司马懿作个比较,很多网友说诸葛亮对李严等人的摧残,但如果把诸葛亮换成司马懿会出现什么结果?我可以肯定地说,李严会被灭三族,廖立会被灭三族,那个在孔明死后还在说诸葛亮死得好结果被阿斗大怒杀之的李邈(诸葛亮死前他也说孔明会篡位,孔明却没动过他一个汗毛)会被灭九族,你别不服气,曹爽一家的下场你不知道吗?
    于是诸葛亮把所有的书信交给李严,李严无话可说,被贬为平民,诸葛亮对其子任用如故。并且对其子李丰说:“本来是要和你父亲同力北伐,结果出了这么一件事,希望你父亲能努力改过,那么以后事情一定有转机。”李丰以后做到太守这个比较高的位置。
    开诚心,布公道,让被贬的人无话可说,陈寿的三国志是写得公正无私的。诸葛亮在这件事情上做得无可指摘,有的网友说这是蜀国几派的倾轧,其实正是由于诸葛亮处处公正无私,才真正在一定程度遏制了内部派别的争斗。而诸葛亮死后,本地派和外来派之间的争斗才慢慢出现加剧,直到最后无法收拾而被邓艾侥幸灭掉。
    此篇结束时,让我们再一次领略陈寿高超的文字水平给我们带来的阅读享受: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