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伺 机

    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计篇》)又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战之可胜。” (《孙子兵法·形篇》)《三国演义》的重大战役都体现了这些战略思想。 由于战争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善于用兵的将帅都表现得十分慎重,不轻言战,能胜始战。凡胜者都是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伺机以歼敌人。
    《三国演义》描绘的最大战役有五,即官渡、赤壁、彝陵三次战役和魏灭蜀、晋平吴两次战役,这五大战役决定了三国的兴亡和晋的一统天下。官渡之战,是曹操、袁绍争霸之战,最后操胜袁败,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刘备、孙权联盟打败曹操,三分鼎足之势形成,彝陵之战,吴胜蜀败,蜀国从其强盛的巅峰开始跌落下来,最后被魏所灭。这时,晋已代魏,剩下的吴国已势孤力穷,逃避不了其灭亡的命运。由于五大战役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认真探讨其胜败之由,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这五大战役总的共同之点,其胜者都是善于伺机出击。曹、袁在官渡初战,各有胜负,双方都在慎重考虑如何击败对方,都不敢轻举妄动。曹操坚守两月,粮尽拟撤退,因听荀彧之策便坚守待变,及悉袁军虚实,乃夜烧乌巢粮,袁军无粮大乱,曹军乘机总攻,大破袁军。赤壁之战,周瑜在孔明参谋之下,为准备火攻采取了种种计谋和措施,当万事皆备又得东风,便火烧赤壁,大破曹操。彝陵之战,陆逊先是战略退却,后坚守伺机歼敌,刘备一屯军千林阴密之处,立即发动火攻,烧得蜀军几乎全军履灭。邓艾偷渡阴平,表面看来虽说是“造最险之谋,经最险之地”,其实是“造最安全之谋,经最安全之地。”这是一大好战机,故邓艾抓住不放,纵使翻山越岭,历尽艰险,也毫不退却,终于渡过阴平直捣成都。晋征吴之战,曾几经反复:羊祜曾要求伐吴,晋帝司马炎以时机未成熟而不采纳;后杜预代羊祜任都督,上表陈述吴可伐之利,指出战机不可失,司马炎听杜预之策,终于一举平吴。
    从负者失败的原因看,曹操赤壁之败,刘备彝陵之失,都主要由于骄傲自满:曹操统一了北方又破马超,志满意得,对刘备、孙权的力量估计不足,刘备则看不起敌方年青统帅陆逊,致掉以轻心。骄兵必败,信然。袁绍官渡被破,是因其好谋无断,疑其所不当疑,决其所不当决。蜀亡,主要是刘禅昏庸无能。吴灭,则由于孙皓暴虐之故。
    五大战役其策略战术有同也有异。盲操烧乌巢和邓艾偷渡阴平,都是偷袭,但操在夜间,伪装敌军,以急行军当夜到达乌巢,使敌人不及防备;邓艾却是斩荆披棘行军七百里,夜以继日达二十余日,却是行于无人之地,一暗渡阴平,兵则如重霄而降,使敌人措手不及。官渡、赤壁、彝陵三大战役,同是用火攻,官渡是在陆地烧粮,赤壁是在江上烧船,彝陵是在林间烧营,晋平吴之战,则军事、政治并用,使敌国军心人心瓦解,纷纷不战而降。五大战役,胜者当其发起反攻宛如狮子搏兔都用全力,既猛且速,使敌军全线崩溃,兵败如山倒,狼狈不堪:袁绍七十余万大军只剩下八百余骑逃回河北,曹操出尽“三笑洋相”、九死一生才脱身北归,刘备只以身免逃归白帝城,刘禅、孙皓先后舆榇出降。
    下面对五大战役做具体的评述。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