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蜀者,起自陈祗,止于谯周

    作者:江左云彦
    对于蜀国之亡的直接原因,后人往往指责阿斗昏庸,黄皓弄权。其实,追其原委,蜀国之亡始于陈祗为相,而止于谯周的“投降论”。魏灭蜀仅用两个月的时间,这于陈祗秉政有着重要的关系。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蜀汉的败局早在陈祗时便已注成。
    当年魏伐蜀前,姜维得知魏将伐蜀,曾向后主报告:“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诣督堵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可见姜维也察觉到了魏军有可能从阴平偷袭蜀国。可是,如此重要的消息却被黄皓匿藏,“皓征信鬼巫,谓故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阴平桥头因此才没有遣兵把守,使得邓艾长驱直入。所以,黄皓弄权,确实是蜀汉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纵容黄皓弄权的是阿斗,而最先将黄皓弄上政治舞台的却是陈祗。
    蜀国灭亡前十年,陈祗代董允为侍中。《董允传》中说:“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于皓。皓畏允,不取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可是,陈祗上台后,却一反董允的做法,“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可见黄皓开始干预政事,都是陈祗干的好事。“大将军姜维虽班在祗上,常率众在外,希亲朝政。祗上承主指,下接阉坚,深见信爱,权重于维。”陈祗、黄皓串通,排斥姜维,蜀国之亡,便始于此。吴使薛翊曾向吴主孙权汇报过蜀国的情况:“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直言,经其野民皆菜色。臣闻燕雀处堂,子母相乐,自以为至安也,突决栋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这是后话。
    亡蜀者,起自陈祗,止于谯周。谯周如果不劝后主投降,或许蜀国也不至于就此灭亡。蜀国虽小,但是其实力也足以自保,而且又有重险之固。魏伐蜀前,曾对蜀国情况做过调查:“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境不下四万,然则馀众不过五万。”而后主降魏时的降书,也能证实魏国得到的情报属实,《三国志》引《蜀记》说:“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采绢各二十万匹。”当时“姜维列营守险,会攻之,不能克;粮道险远,军食乏,欲引还。”而邓艾孤军深入蜀境,蜀国以此实力,足以自守,而邓艾将会军粮耗尽,不得不退。在这样的情况下,谯周却“站了出来”,立主投降。
    当时,有人劝后主“奔吴”,伺机东山再起,而谯周却反驳道:“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而又有人劝后主“奔南蛮”,谯周又反驳道:“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其实,谯周的话也只是强词夺理,不仅如此,谯周还大言不惭地说:“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分明是魏国使者的口气。但是竟然还“众人无以易周之理”。蜀国政权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结束了。
    谯周如此为魏国卖力,自然也得到了司马昭的赏识,“以周有全国之功,封阳城亭侯”,而后又与其他人“并封列侯”。陈寿是谯周的学生,但是对于他这样的老师,也无奈地在《谯周传》的中写下这样几句:“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评论家孙绰、孙盛也认定谯周出卖蜀国的事实,无可争议。
    蜀国之亡,由来已久,亡蜀之人,起自陈祗,而终于谯周也。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