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写三国 (五)  董卓效霍光,行废立

    作者:holybull
    董卓是个很矛盾的人,他一方面做了不少好事,比如他起用了蔡邕、韩馥、刘岱等等算是名士的人,他还替陈蕃、窦武等人被十常侍陷害的人“翻案”。可以说,都是很得民心的事情。另一方面,他又做了一件得罪天下人的事,那就是他要废了少帝辩。
    关于董卓为什么要废了少帝,一般接受的说法是这样的:
    在洛阳兵变时,少帝与陈留王刘协一起被张让截出了皇宫。在逃往的过程中,张让被卢植追上杀了。可两个皇子早丢在了路上,卢植没有找到。陈留王和少帝一起,躲躲逃逃,来到了北芒镇,遇到了闻讯而来的董卓。董卓带的是西凉兵马,有很多羌胡之人,身材彪悍,形容可怖。少帝一看,就吓的哭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这时候,陈留王站了出来,与董卓一问一答,举止从容。董卓很喜欢这个少帝的弟弟,回京以后,就有了废少帝,立陈留王的心思。
    废长而立贤,这是自古以来的一大难题,更何况是由董卓这么一个人提出的。董卓自称,是要仿效伊尹、霍光。但他的威望与能力,明显是无法与伊尹、霍光相提并论的。所以他的提议受到了公钦们的强烈反对。反对最为激烈的,就是卢植。
    卢植是位大儒,在朝中的威望极高。兵变之后,更是隐然成了公钦们的代言人。
    同时,他又是一位武人,有武人直言其是的风格。于是,在董卓提出废立想法的当口,卢植不留情面的置疑了董卓说这话的资格。
    面对这样的挑战,董卓勃然大怒,拔起身边侍卫的剑,就要斩了卢植。可最后,他还是被  邕劝住了,只是胡乱编了个罪名,罢了卢植的官。袁绍听到消息,很不高兴,找董卓理论,结果也是负气而走。
    这两人的离开,极大的挫伤了公钦的士气,连袁隗不得不倒向了董卓一边,亲手完成了废立的仪式。此后不久,少帝母子便被董卓下令毒死。
    对于董卓这样做的得失,向来议论纷纷。比较多的观点,认为董卓这样做笨到了家。他们的理由是:董卓如果是忠臣,他为国家找个好皇帝,那是好事,但他不该那么操之过急,在自己的声望还不高的情况下,强行废立。如果他是奸臣,要篡夺王位的话,那一个一无是处的少帝明显比陈留王更适合充当傀儡。
    这样的分析的确有道理,但我认为它少考虑了一些因素。
    首先,关于废立。废长立贤,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是很正常的意见事情,应该如此。可古人不这样想,除非长子长孙真的大逆不道,做了十恶不赦的事情,不然很少有人支持废长立贤。在普通的名门望族如此,在皇族之中更是如此。所以董卓无论早废还是晚废,他的道义上要承担的责任,并不会因为他在名望上提高而减轻。甚至过高的名望,会反过来束缚住他的手脚,让他无所适从。
    其次,就局势来讲,董卓并不是当时的唯一选择。兵乱中十常侍与何进的死,让很多公钦大夫失去了依赖的靠山。董卓的发迹,可以说不过是真空期现象。一旦局面平定下来,朝中势力又会重新分配。到时,他这个暴发户式的外人,还能不能权倾朝野,那可就是未知之数了。王允、袁隗乃至卢植都有可能成为取代他董卓的人。于是,借着民心未定,朝中大员们都还在观望着时候,行废立之事,把反对他的人或杀或逐,成了董卓一个不坏的选择。
    第三,董卓无后。他只有一个女儿,嫁给了牛辅。《演义》里说李儒是董卓的另一个女婿,并不确实。牛辅有没有的得到董卓的信任,我们并不清楚,但就记载来看,牛辅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再加上,董卓认吕布为义子一事,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董卓没有让牛辅继承他家业的意思。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在作出一系列决定的时候,是本着无后这么一个心理背景。于是,在我看来,他篡位的可能性变得很小,而他对陈留王的喜爱也就可以解释成是对晚辈的期许。他十分有可能希望自己百年之后,刘协能够掌起大汉的江山。
    当然,他以后轻浮的作为,让世人更多的把他看成了一个祸国殃民的权臣,一个有心驻空大汉朝的奸佞小人。说到底,董卓不过是一个暴发户,一个在权利真空中,歪打正着的暴发户。他没足够的能力,驾驭偌大的一个局面。他最后的覆灭,也原原本本,出自他自己的手笔。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