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隆中对
-
作者:莫楚云
孔明奇在“未出而知天下大势”,站在了战略的高度上审视天下,但其时持此观点的人不在少数。而隆中对的策略是否得宜呢?我个人觉得有两处不妥,第一是荆襄的问题,第二是据蜀的问题。
让一大将据荆襄,策应汉中对秦川的攻势,这不失为一招好棋。而这位人选,既要有才能,又要有威望才能胜任,纵观刘备帐下的人物,此人选不言而喻是指关羽。孔明力主“联吴抗曹”既能解救刘备于危难,又能压制曹操南进的势力,在当时而言,这差不多是最好的策略了。在这个策略的重点在于“抗”字上,刘备和孙权联合是为了自保而“抗曹”却不是采取主动去“攻曹”。对这一点要有充分的认识,否则力量的均衡会打破。
正所谓“关羽得志,吴必不喜”,孙权会看着刘备坐大而不闻不问吗?当刘备没得到西川时,孙权不视其为威胁,尚可相安无事。当刘备入主西川,力量已强大到能和东吴一较高下时,孙权怎能安寝?荆襄若放船攻吴,旦夕可到,更何况是“世之虎臣”的关羽主荆州事呢?关羽北征曹魏,在外交上既不做东吴的工作(虽然做了也没用,但起码应做个姿态),在军事上又犯严重的“幼稚病”——沿江建烽火台以示警,关羽和曹仁大战时怎能从容到想退便退的地步?所谓远水解不了近渴,关羽太想当然了。东吴既撕破脸皮说话,举国攻一州又怎会让关羽有缓手的机会呢。而关羽还派了有问题的人“看家”,形同开门揖盗。
荆州问题,在战略决策上就“先天不足”;在“后天”的具体操作上,又由于执行人的严重失误而导致失地亡将的重大损失。关羽作为执行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孔明“隆中对”的失策直接导致了此情况的出现,孔明更应负主要责任。
隆中对的第二个问题是据蜀的问题。我觉得孔明提出西据巴蜀,出发点是对的——先找个根据地,而巴蜀做为保命的场所再合适不过了。但是从宏观上看,一旦进入巴蜀保命,基本上就已退出逐鹿中原的行列了。进入巴蜀虽能保一时之命却形同慢性自杀——蜀中道路难行,是典型的“天牢”地形--外人不得入,内人不得出。
蜀中的生产力非常落后,其综合国力跟本无法和东吴甚至曹魏相提并论,蜀中称“天府之国”,但何处表现出了“天府”?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的时代,在蜀能贯彻到什么程度呢?蜀的粮食产量能支用多少军队的开支?而严重的还是人才的问题。其人才素质和教育情况更不能和另外两者相比,生产力的落后就决定了教育水平的落后。君不见,蜀中土生土长的人才有几个?其人才基础非常薄弱,此时的中原既已平靖,跟本不可能会有人拖家带口、不辞凶山恶水地来投奔刘备或刘禅。没有人才的支持,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就会一塌糊涂,所以,后来的蜀汉政权基本上是坐困蜀中,不得不亡。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