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探谋士如雨的大魏智囊集团人物

    魏国 给予后世的无穷政治,文化,军事等等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在三国鼎立中能够独占一片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域 一统北方!
    据《三国史》载明:曹操一开始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但由于祸害根子在中央,操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如果把袁绍和曹操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术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情况:“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在袁绍的宽纵政策下,“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衒鬻家财,不足应命”。这样,自然不能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所以袁绍虽地较大、兵较多、粮较足,终为操所败。操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比较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我们只要翻看一下《三国志·魏志》,就可以看出在操统治下,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风气都与以前有所不同。朝中既少有倾轧营私的大臣;地方上恣意妄为而不受惩罚的官吏和豪强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司马光说操“化乱为治”,并非无据。而且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的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操还提倡廉洁,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于是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与推行法治政策相辅而行的是操力图集权于己,不容许臣下有结党行为。他下令说:“今清时,但当尽忠于国,效力王事,虽私结好于他人,用千匹绢,万石谷,犹无所益”。操为了监视群臣,设置“校事”。这件事受到大臣反对,认为“非居上信下之旨”。操对此加以解释说:“要能刺举而办众事,使贤人君子为之,则不能也”。所谓“贤人君子”,主要指世家大臣,他们累世为官,枝连叶附,名望和势力很大。操对之一方面不能不加以笼络,使之居上位而不予实权;一方面也利用出身微贱的校事来检查他们的行动。至于这样做有无必要呢?我们可以用日后孙权的话来回答。孙权说:“长文(陈群字)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头,畏操成严,故竭心尽意,不敢为非”。孙权也仿效操设校事一职,可知在当时情况下,设置监视大臣行动的校事,以防汉末和袁绍集团内大臣结党拉派的重演,还是不无道理的。从曹魏政权的内部结构看,世家大臣最多,潜在的危险也较重。曹操为自身及子孙计,设置校事以伺察大臣,虽有些苛刻和搞权术,但不这样,是难以制服他们的。史称:“曹公性严,掾属公事,往往加杖”。操还令诸将家属居邺,以防其叛己外逃,都是操与属下存在着隔阂与矛盾的反映。
    总起来看,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所以我们说操之统一北方及其相应采取的一些措施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这里着重举出曹魏时期 其核心智囊团人物 大家可以认为是按照功绩顺序来的 试以畅言之!
    No.1天生英才——郭嘉[字 奉孝]官至 司空军祭酒 洧阳亭侯曹操早期军事智囊团的核心人物之一,具有超卓不凡的战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因为其大局观出色,在对于作战目标的选择和作战时期的把握上经常有精辟独到的成功建议。在曹操彻底粉碎袁绍,吕布等几个实力强大的军阀,成就北方制霸的过程中谋功至伟。郭嘉达于世情,和曹操的相互欣赏也被传为佳话。
    只可惜天妒英才,在北征乌丸清剿袁势余患后,笃疾而夭,年仅三十八岁。
    (引用资料)一:择明主而事。
    郭嘉从小胸怀大志,在二十岁时就已经敏锐的感觉到天下即将大乱,于是隐居以待时日,另一方面偷偷的和有才识之人保持交往。郭嘉最初出隐,是和田丰等北上依附当时势力最强大的袁绍。袁绍对郭嘉等人极为敬重,更是厚礼待之。但是数十日一过,郭嘉便看出袁绍优柔寡断,用人不善,非成大事之人,遂只有一人的毅然而去。恰逢曹操招贤纳士之时,荀彧,程昱共举郭嘉!曹操招见郭嘉,问计袁绍。郭嘉说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并献计乘袁绍攻击公孙瓒之时一举攻克吕布。这能使曹军扩大实力,又可以避免以后袁曹决战时,吕布从侧翼威胁曹军。曹操听完感叹道:“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郭嘉对曹操的才能抱负更是留下了深刻印象。当他离开曹操营帐后,大喜过望的说;“真吾主也。”从此,郭嘉便当上了曹操参谋军事之官——军事祭酒。为曹操的四方征战出谋献策,忠心效力。
    二:计吕刘而破。
    建安三年九月,曹操便采纳郭嘉之谋出兵吕布。曹军先破彭城,再败吕布,最后大军围困下邳。而吕布却坚守下邳不出。曹操久攻不下,便思退军。郭嘉劝说曹操继续攻城,分析道;“吕布虽勇而无谋,现在其三战皆败,锐气已衰,三军将为首,将衰则军衰。陈宫有谋却反应迟钝。现在正应该乘吕布锐气未复,陈宫计谋未定之时,进军急攻,必能彻底打垮吕布。”曹操依计而行,一面攻城,一面决沂、泗之水灌淹下邳,同年十二月果然就攻克下邳,擒杀吕布,陈宫。
    建安四年,曹操派刘备去攻击进犯的袁术。郭嘉一听说就大吃一惊阻止道:“决不能让刘备率军而出,出则必反。”曹操后悔不已。刘备果然马上就杀了徐州刺史车胄,聚沛反曹。曹军两面受敌。曹操想迅速挥兵灭刘而向袁。众将却无一不怕袁绍乘机从背后攻来。曹操沉咛不决,又是郭嘉分析道:“袁绍向来优柔寡断,必不能迅速做出反应。刘备刚叛不久,众心未归,立足未稳,迅速进攻,其必败无疑。然后回师对付袁绍,这是改变决战前夕腹背受敌的最好机会,决不能失去。”曹操终于坚定信心,从官渡回师击刘,一战而破并“获其妻子”,擒其大将关羽,夺会了下邳。情况正如郭嘉所料,袁绍果然还没有作出反应,刘备以被击败。
    三:离二袁而胜。
    官渡之战后袁绍病死,曹操攻其二子,连战连捷。将领无不主张趁势彻底扫荡二袁。而郭嘉却力排众议,独建奇策。为曹操分析了二袁兄弟之见的矛盾,如果攻之则力合,缓之则必哄。建议曹操回军装做南向攻击刘表之势,“以待其变”。果然二袁为争夺地盘而大打出手。曹操乘机回军北攻各个击破。二袁一死一逃。因为郭嘉的妙计,这一仗赢的既轻松又顺利并大获全胜。
    这时袁尚逃入乌恒,曹军将领都认为不值得为了袁尚而远攻乌恒,致使许昌空虚,为刘备偷袭。在众议一致的反对声中,郭嘉再次独具慧眼,精辟的分析了平乌恒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义。郭嘉首先说出了征乌恒对巩固曹军刚攻占的黄河以北地区具有重大的意义。更说出了刘表,刘备之间的矛盾,指出刘表必不回让刘备偷袭许昌。曹操从其言而迅速率军出征。郭嘉又进言兵贵神速,加以轻装前进,以奇攻之。果然曹军逼近到离乌恒君长所居柳城一百多里处,才被发现,结果张辽突阵,一战斩乌恒君长。袁尚又逃奔入辽东,辽东太守公孙康献其首级而降。曹操根据郭嘉的计策终于彻底平定北方,统一整个黄河流域!
    五:曹郭相知。
    曹操几乎每次出征,郭嘉都是随从参谋军机,行军时以曹操是并肩而行,议事时也是和曹操同席而坐。每逢军国大事议论纷纷时,郭嘉的计策总是正确的,并且他的策略从无失算,真正达到了算无遗策。郭嘉向不遵守礼法,而以其超群的智谋被曹操重用,也只有曹操这种雄才大略,才敢于使用郭嘉这类藐视礼法的人。并把小己二十多岁的郭嘉引为“知己”。更是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
    当郭嘉因为病重卧床时,曹操不断派人探视,“问疾者交错。”当郭嘉病逝时,曹操亲至灵堂,悲痛万分。更有诗一般的精练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无限哀伤和惋惜:“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本传《傅子》)后更表奏朝廷说:“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
    陈寿曰: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曹操表版本一: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
    曹操表版本二:臣闻褒忠宠贤,未必当身,念功惟绩,恩隆后嗣。是以楚宗孙叔,显封厥子;岑彭既没,爵及支庶。故军祭酒郭嘉,忠良渊淑,体通性达。每有大议,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自在军旅,十有馀年,行同骑乘,坐共幄席,东禽吕布,西取眭固,斩袁谭之首,平朔土之众,逾越险塞,荡定乌丸,震威辽东,以枭袁尚。虽假天威,易为指麾,至於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勋实由嘉。方将表显,短命早终。上为朝廷悼惜良臣,下自毒恨丧失奇佐。宜追增嘉封,并前千户,褒亡为存,厚往劝来也。
    后人有诗赞
    曰:“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谋如范蠡,决策似陈平。可惜身先丧,中原梁栋倾。”
    因此不用我说 奉孝兄理所当然要高居首位  呵呵No.2王佐之才——荀彧[字 文若]官至 太尉 谥曰敬荀彧从小就被人认为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后辞官回乡带领族人迁到冀州。荀彧认为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便去东郡投靠曹操,曹操非常欣赏他,把他比作张良并任他为司马,那年荀彧二十九岁。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临危不惧单身前往说退豫州刺史郭贡的数万人马,并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不久吕布败走,荀彧又劝说曹操迎接汉献帝,因此被升为侍中、尚书令。因为荀彧多次推荐优秀人才给曹操如戏志才、郭嘉等,所以曹操更加敬重荀彧,每有大事都先与他商议。袁绍势力强大,曹操对是否与他开战而犹豫不决,荀彧就用四胜四败之说开导曹操,使他终下决心抗袁。官渡之战时回信坚定了曹操的意志,最后得已击败袁绍统一中原,这都是荀彧的计划。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劝曹操即公位,荀彧私下表示反对,因此遭到曹操的忌恨,并在征讨孙权时带他出征,因为以往曹操出兵荀彧都是留守后方,因此荀彧又愁又怕,终于在寿春病亡,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http://www.cne3online.com/***2/html...938_2002829.asp 荀彧详解 我就不一一引用了!
    曹操手下谋士众多,且各具特色,各擅胜场。相比较而言,除了郭嘉和一度号为"谋主"的荀攸(荀彧的侄子,但年长荀彧六岁),最为曹操倚重的,便非荀彧莫属。区别是,郭嘉和荀攸常年不离曹操鞍马左右,随时献计供策,荀彧则始终远离战场烽火,一面治理后方,一边远远地通过传书递简的方式为曹操输送谋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用以形容荀彧的工作风格,实在是再适合不过了。
    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三国志 魏书十》自迁帝西京,山东腾沸,天下之命倒县矣。荀君乃越河、冀,闲关以从曹氏。察其定举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国艰,岂云因乱假义,以就违正之谋乎?诚仁为己任,期纾民于仓卒也。及阻董昭之议,以致非命,岂数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过矣。常以为中贤以下,道无求备,智算有所研疏,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夫以卫赐之贤,一说而毙两国。彼非薄于仁而欲之,盖有全必有丧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后汉书卷七十 郑孔荀列传》荀令君之仁,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贤,行无谄赎,谋能应机。孟轲称“五百年而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荀攸传》注引《傅子》彧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隽咸宗焉。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钟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取士不以一揆,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荀彧传》注引《彧別传》曹操曰:“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荀彧传》注引《彧別传》曹操称“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攸传》注引《傅子》司马宣王常称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荀彧传》注引《彧別传》钟繇以为颜子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或问繇曰:“君雅重荀君,比之颜子,自以不及,可得闻乎?”曰:“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咨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吾等受命而行,犹或不尽,相去顾不远邪!”《荀彧传》注引《彧別传》陈群与孔融论汝、颍人物,群曰:“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荀彧传》注引《荀氏家传》后人有诗叹曰:“文若才华天下闻,可怜失足在权门。后人休把留侯比,临没无颜见汉君。”
    看来文若 谋士对于曹操的贡献同样是非常重大的 请以客观史实评论之!!~No.3温良恭俭——荀攸[字 公达]官至 尚书令   谥曰敬侯荀攸年少就很有名气,被朝廷任为黄门侍郎,他曾与人密谋诛杀董卓不成而被下狱.后来董卓死了,荀攸就回家上表要去蜀郡做太守,但因道路难行留在了荆州,不久就被曹操请去任军师.曹操攻打张绣,吕布,袁绍等强敌时,荀攸都在他身边为他出谋画策,并每每成功.荀攸也因此一直升官加职,一直做到了尚书令.荀攸备受曹操,曹丕敬重,有次他生病,去探病的曹丕竟拜倒在他的床边.他还与钟繇是至交,钟繇为荀攸整理撰写他设想的12条奇谋妙计,还没写完钟繇就去世了,因此那些妙计就失传于后世.荀攸死后被追谥为敬侯.
    ▓曹操: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馀年,无毫毛可非者。
    ▓曹操:荀公达真贤人也,所谓“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孔子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达即其人也。
    ▓傅子:荀令君之仁,荀军师之智,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孟轲称“五百年而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
    ▓曹操: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也。
    ▓陳群: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並无对。
    ▓曹操: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荀攸专▓曹操: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曹操:公达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彊,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甯武不能过也。
    ▓陈寿:荀攸、賈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劝变,其良、平之亚欺!
    公达 我以为 当世之英杰也! 只是政治上没有太多的经验 没有老谋深算的机警做人也不错 跟他的叔叔 的确可以说是曹魏的栋梁。
    No.4世之奇士——程昱[字 仲德]官至 卫尉 安乡侯 谥曰肃 三国时魏国名臣。本名程立,因梦中於泰山捧日,更名程昱。曾于东阿率领民众抗击黄巾。后从曹操于兖州,封寿张令。曹操征徐州时,程昱与荀彧留守后方,阻吕布、陈宫大军,保住三城,因功受封为东平相,屯于范县。昱常为曹操出谋献策,汉献帝定都许昌后,以程昱为尚书,后又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宜。后文帝践阼,程昱为圲尉,进封安卲侯。黄初元年逝世,寿八十,曹丕亦为之流涕,追赠车骑将军,谥曰肃侯。
    (引用资料)程昱长在东阿县,并不像其他很多人一样被举为孝廉茂才社么,但志中记载他在黄巾初起之时便崭露头角。那是在县丞王度反应黄巾起义,烧粮然后出城西屯后,先是派人监视王度行踪,而后以一介平民的身份(程昱自己并没有如此看待,甚至为鼓舞他人说过“愚民不可计事。”)联合城中大氏薛房施计使吏民回城归附,在众意之下成为县令,使得王度攻城不能下,在撤退时被程昱一举击溃,从而“保全”了东阿。他初露锋芒,侦视王度足以说明他的战术基础,了解情报的重要性(知己知彼,……)。比较突出的是分析能力,在得知王度弃城西屯的消息后,便向薛房提议:“今度等得城郭不能居,其势可知。此不过欲虏掠财物,非有坚甲利兵攻守之志也。今何不相率还城而守之?且城高厚,多谷米,今若还求令,共坚守,度必不能久,攻可破也。”以及后来制造狼来了的声势,使吏民相附,也足以说明他的能力。 接下来的一件事倒也不大,程昱平平稳稳地当了会儿县令,到了初平元年时,正是袁绍公孙瓒刘岱几个人在东北绕个不清的开端,刘岱(当时的身份是兖州刺史)想请程昱为辅,但是程昱不肯。这时三家和亲关系出现了裂缝,公孙和袁绍开始斗殴(此事大约是因为公孙瓒的某个弟弟公孙越被袁绍部下周昂所杀),而公孙先胜了一仗,便摆出很大的架势,派人(大约是范方)去催刘岱把袁绍的家眷交给他,和袁绍决裂,范方更是威胁道:“若岱不遣绍家,将骑还。吾定绍,将加兵于岱。”把矛头指向了刘岱。但刘岱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迟疑不能决定,别驾王彧提议他去问程昱,程昱清楚地分析了局势,因为刘岱势力不大,所以这个“远交近攻”的方法不可用,同时指出公孙瓒的胜利只是一时,如果现在和袁绍有隙,那么将来袁绍灭了公孙,刘岱的日子就会很难过。最后他说:“夫趣一朝之权而不虑远计,将军终败。”坚定了刘岱的决心,于是就拒绝了范方。结果范方的事很搞笑,他怒气冲冲地想回去向公孙瓒禀报,结果还没到,公孙瓒就为袁绍所破。真是没想到报应来得这么快,刘岱心有余悸地抹了一把汗,就表奏程昱为骑都尉,程昱还是不从。
    接下来么,刘岱被黄巾军喀嚓了,曹操到了兖州,也想招程昱去,程昱爽快地答应了,临走时东阿县的人很不理解,问他怎么前后反应如此不同,结果程昱保留了他在东阿的优良作风,笑而不答。后来的事大家都清楚,曹操伐陶谦去了,留他和荀彧守鄄城,果然张邈反叛投吕布,只有鄄城、范、东阿没有跟着响应——其中东阿一县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程昱…,总之感觉上程昱的治理成绩不错嘛。荀彧认为应当稳定民心,以免三城在陈宫重兵之下倒戈,于是程昱就去劝了。到了范,见到县令靳允,据说他的家人都被吕布胁持……程昱先赞扬他是孝子,然后用得主者昌失主者亡的话来吓唬他,最后批斗了吕布的性格弱点等等,一句“孰与违忠从恶而母子俱亡乎?”让靳允不甘再有二心,这句话我觉得经典,本来被胁持家人者最担心的是家人安危,现在程昱出了个“母子俱亡”就把这一点压了下去,自然就有了效果,看来威胁也要威胁得到位,我们得向程昱学习。接着他派人在仓亭津做了手脚,放慢拖延了陈宫进军的步伐,自己又去了老家东阿。果然威信尤存,自觉自愿地坚守起来。这样兖州才没有全部陷落,一直等到曹操回来,对程昱大加赞赏,表他为东平相守范(至此三城他都去过了,因公旅游的确让人羡慕)。可以说,三城之完,荀彧为规划全局,并与夏侯惇为前半功,而程昱则在后半阶段立了全功。
    打吕布,濮阳前几仗曹操不能得势,粮草将尽,袁绍因此欲与其联合,将曹操接去鄴定住,其实是想嗣机吞并他的力量。曹操犹豫多时想答应,这时程昱赶到,提及此事,引经据典分析局势,并且说像曹操这样的人怎可屈就袁绍?魏略记载他还用田横的故事来刺激曹操,还欲擒故纵地说:“昱愚,不识大旨,以为将军之志,不如田横。田横,齐一壮士耳,犹羞为高祖臣。今闻将军欲遣家往鄴,将北面而事袁绍。夫以将军之聪明神武,而反不羞为袁绍之下,窃为将军耻之!”很有种谋士的感觉。结语是说兖州虽残,仍有三城并兵万余,靠曹操荀彧和他的力量,如能收为己用,那么称霸天下的梦想仍能实现。这才阻止了曹操,事实怎样也不用多说了,吕布被曹操砍了,袁绍也没能出什么力道。
    武帝纪中又碰到说迎天子时,诸将疑惑,荀彧程昱努力坚持,这才成事,这里他和荀彧又是并列出现,意味着什么,前面讲到过。迎了刘天子,另一个姓刘的巴巴地跑来要求收留,又是程昱说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人心,终不为人下”,坚决要趁早格掉刘备(郭嘉亦这样说,然主要是程昱的话),曹操没答应,那个后果大家都知道喽。然后曹操又让刘备和朱灵去干掉袁术,还是程昱和郭嘉跑过来——可惜是事后——大叫大嚷,曹操这才追悔莫及,结果刘备像黄鹤一样一去不复返了,曹操从此似乎是对程昱言听计从。 这些事情解决,袁绍准备南渡来决战,程昱守着曹操的门户鄄城,城中只有七百兵士。曹操听闻想给程昱增兵两千,派人去询问意见,结果程昱拒绝!他说:“袁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愿公无疑!”这是何等的自信、何等的智慧,又是何等的勇气!试想,袁绍大军南下,气吞如虎,蓦然见一个七百人的小城巍然不动,他将是什么反应!如果将这拍作影片,可真是太精彩了……说出这样一番话,非但要能够准确的分析袁绍的性格和行事,更要有莫大的勇敢无畏呀!无怪乎曹操对贾诩说:“程昱之胆,过于贲、育。”袁绍死,程昱又纠集路上亡命之徒数千与曹操会于黎阳,破了袁绍二子,被封为奋武将军,封安国亭侯。 程昱在原志中的最后一次亮相,是预计到了孙权将会联合刘备而不是杀之,似乎最先指出这一点的是他,因此在其他地方,未能见到有类似的论点。他是这么说的:“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於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将局势分析得如此透彻,也当真是一种本事。 后来呢?没有后来了,程昱在曹操说了一句:“兖州之败,不用君言,吾何以至此?”后对宗人道:“知足不辱,吾可以退矣。”于是自表归兵,从此闭门不出。 后来曹丕又让他当官,甚至想让他做三公之一,可惜就在此时,程昱去世。
    有人说他是江郎才尽,我倒是觉得这样做最好了,觉得有余地就努力,觉得累了不行了不想干了,也洒洒脱脱痛痛快快地闭门不出,非但有潇洒风度,还让人好生敬佩其敢于表达己意的勇气。曹操也正是看重程昱的这一点和他的分析能力,一直都和他没有什么不和,君臣相处得很愉快。
    裴松之引注魏书上说,在曹操和马超在西线玩的时候,曹丕留守许昌,让程昱做参谋,恰逢有人谋反,镇压后有数千人请降,当时朝中官员都认为应当遵循旧法“围而后降者不赦”干掉拉倒,但是程昱却发表了一篇经典的演讲:“诛降者,谓在扰攘之时,天下云起,故围而后降者不赦,以示威天下,开其利路,使不至於围也。今天下略定,且在邦域之中,此必降之贼,杀之无所威惧,非前日诛降之意。臣以为不可诛也;纵诛之,宜先启闻。”照旧还是分析局势等等,其他人仍旧以军事有专为由排挤他的意见,程昱履行了保持沉默的权力,曹丕就单独会见他,问,好象您的话没有说完啊。程昱说,所谓军事有专,是指在情况不容多做考虑的情况下,现在众人已制,即使是几天里也不会有什么事情,所以老臣建议不要如此。曹丕同意,按照他说的宜先启闻,报告曹操,果然曹操不让杀。曹操战事平息后归来,听说是程昱力排众意十分高兴,说:“君非徒明於军计,又善处人父子之间。”哈哈,好一个善处人父子之间!
    裴松之又引魏书,说当初饥荒时曹操催粮,程昱救急的粮食中杂有人肉,使得曹操很不高兴,所以位不至三公,等等等。我想曹操也知道战争的残酷性,在那种非常情况下,即使是有什么非常作为,也是可以理解的。 (此文来自http://www.cne3online.com/***2/html...9_2003812.asp)
    陈寿评曰:程昱,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程因此成为了曹操 手下一位不可多得的 谋士!
    No5.料事如神——贾诩[字 文和]官至 太尉 谥曰肃贾诩原为董卓部下。董卓灭亡后,贾诩为求自保,建议李傕、郭汜等人袭击长安,造成大乱,又先后依附段煨、张绣,屡献妙计。后劝张绣投降于曹操,成为曹操手下重要谋士,在战官渡、平马超以及立嗣等问题上多有建议,为曹操所器重。曹丕即位后,贾诩升任太尉,数年后病逝。贾诩极有智慧,擅于自保,是当时公认的智谋之士。
    从贾诩之言简单剖析人物特点(均引自《三国志·贾诩传》):
    1、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不居功~~善自保一说即源于此)
    2、尚书仆射,官之师长,天下所望,诩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纵诩昧于荣利,奈国朝何!(不但不居功,而且还把封的官推掉。且有自知之明~~)
    3、不可追也,追必败。兵势有变,亟往必利。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
    (这一段是贾诩指点张绣如何击败曹操。把曹操的一举一动都分析地很合理,让张绣大开眼界,也让我大开眼界。高手过招~~原来曹操如此不堪一击~~)
    4、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
    5、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6、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7、离之而已。
    (这段在《三国演义》中有详细描述。曹操和马超、韩遂打了N久,都没有胜算。于是问计于65岁的贾诩,抹书间韩遂,立刻得胜。贾诩于是有了“鬼谋”之称号。而 马超:郁闷ing)
    8、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
    (曹丕和曹植竞争皇位,曹丕问计于贾诩。)
    9、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
    (为曹丕即位打基础,也间接解决了曹操的疑难问题。后官封太傅。)
    10、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见兵势,据险守要,泛舟江湖,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贾诩并非好战之人,但战必胜之,深合《孙子兵法》之道。
    陈寿评曰: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其实我对这个人的感觉 还是很不错的。 尤其是他的为人处世之道!
    我很佩服《三国演义》的那个演他的演员!
    No.6鬼神之才——司马懿[字 仲达]官至 太傅 谥曰文宣司马懿世家豪族出身,早年在郡中作小吏,后被曹操辟为为文学掾。曹操称魏王后,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与陈群等同列“四友”,是曹丕智囊团的主要人物。曹丕代汉后,司马懿节节高升,开始掌握重权。曹睿继位后,司马懿坐镇宛城,督荆豫二州军事,主持荆州对吴攻战,后接替曹真总管对蜀防御工作,数次成功防御诸葛亮北伐。曹芳继位后,司马懿、曹爽共同辅政。司马懿受曹爽排挤,后发动政变诛杀曹爽一族,自此掌握魏国大权。司马懿病逝后,魏国政权仍由其儿子把持,多年后导致晋朝代魏的发生。司马懿被后代追封为晋朝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评曰: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邦国之贵,元首为先。治乱无常,兴亡有运。是故五帝之上,居万乘以为忧;三王已来,处其忧而为乐。竞智力,争利害,大小相吞,强弱相袭。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雾交飞。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苍天生 司马 又有何疑呢? 关于司马懿其人 确实争论颇多,然而历史的他却是一位名望天下的优秀人才 不难看出 他在曹魏集团中的地位 和政治 军事手腕是多么的深厚司马懿能够最终成为三国几十年在乱世中摇曳的终结者 不能不说他是一位紧次于诸葛的军事奇才 也许在某些方面甚至还超过了孔明 比如生活 和处世方面等等。 《三国演义》将他塑造成了一个阴险狡诈的 鹰视狼顾的小人。。 在这一点上 历史是更加能够说明问题的!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