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五子良将之---------张郃

    字号: 俊义
    所属: 魏
    藉贯: [冀州]河间鄚县 [今河北任丘北]
    官至: 车骑将军   谥壮侯
    相貌: 暂无相关记载
    家族资料: 父: 不详; 母: 不详; 兄: 不详; 子: 张雄其它相关人物: 曹操  诸葛亮  司马懿  夏侯渊  袁绍  卑湛  韩馥 张郃 - 简明历史传记:
    张郃是三国时期魏国名将,曹操部下“五子良将”之一,先从韩馥,后投袁绍,在与公孙瓒的交战中多有功劳。官渡之战时,张郃受郭图陷害,率众投降于曹操,得以重用,随曹操平定北方,远征乌桓,平马超,灭张鲁,多有战功。后来,张郃随夏侯渊驻守汉中,在夏侯渊被杀后暂代主帅,维持败兵。魏明帝时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张郃奉命救援陇右,在街亭大败蜀将马谡,导致诸葛亮撤兵;诸葛亮第四次时,张郃随司马懿前往相拒。后诸葛亮粮尽退兵,张郃追至木门,与诸葛亮军交战,被飞矢射中右膝而亡。
    张郃 - 简明演义传记:
    张郃原为袁绍手下名将,官渡之战时,受郭图陷害,无奈投降于曹操,从此被曹操重用,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平马超,灭张鲁,多有战功。诸葛亮一出祁山时,张郃任司马懿先锋,跟随司马懿在街亭击败蜀将马谡,使诸葛亮撤兵。此后,在诸葛亮的多次北伐中,张郃先后随曹真、司马懿前往对抗,多有表现,连诸葛亮也叹其勇猛。诸葛亮五出祁山撤退时,于在剑阁设计埋伏,张郃前往追击,中埋伏被乱箭射死。
    张郃的历史评价:
    陈寿评曰: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张郃以巧变为称。
    张郃大事年表:
    东汉末年,张郃应募参加了镇压黄巾起义的作战,为军司马,后属冀州牧韩馥。
    初平二年[191年],袁绍取冀州,韩馥战败,张郃率兵归附袁绍,任校尉,用来对抗公孙瓒。后来功劳很大,升为宁国中郎将。
    建安五年[200年],曹袁两军相持于官渡,袁绍派淳于琼率万余人护送军粮,屯于乌巢。曹操留将守营,亲自率兵偷袭乌巢。张郃认为曹操兵精,淳于琼必败,应迅速去救援,而袁绍的谋士郭图却建议进攻曹操的大本营。袁绍采纳了郭图的建议,张郃劝阻,袁绍不听,只派轻骑去救乌巢,而派重兵去进攻曹操的大本营,结果不能够攻下。很快,乌巢兵败,消息传来,袁军军心动摇。郭图闻讯后大为羞愧,为推卸责任,诬谗张郃不卖力作战,失败后还出言不逊。张郃心中害怕,与将军高览愤而投奔曹操。曹操闻张郃来降,十分高兴,将此事比作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于是拜张郃为偏将军,封都亭侯,授予他部队,随军作战。
    建安九年[204年],张郃随曹操攻克邺城,大败袁尚。次年,又随曹操在南皮消灭袁谭势力。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远征乌桓,张郃与张辽共为先锋。战后,张郃因功升为平狄将军。后来,张郃又参加了征讨管承,征讨陈兰、梅成等人的作战。
    建安十六年[211年],马超、韩遂叛乱,张郃随曹操出征,在渭南大破关中军。继而,张郃率军围攻安定,击降杨秋。
    建安十九年[214年],马超在张鲁支持下,卷土重来。张郃跟随夏侯渊击败马超,并平定了宋建的叛乱。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亲率大军进攻汉中,从散关入,派张郃率五千步兵在前开道,一直到阳平。张鲁投降,曹操回军,留张郃与夏侯渊、徐晃等守汉中,以拒刘备。同年,张郃率兵南下进攻巴西郡,欲迁徙当地百姓到汉中。刘备派征虏将军张飞为巴西郡太守,抗击张郃。张郃军进至岩渠,被张飞击败,率残部退回南郑,改任荡寇将军。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进攻汉中,屯于阳平,夏侯渊、张郃、徐晃等率军迎击,张郃负责防守广石。刘备亲自率精兵万余人,分为十部,夜间猛攻张郃。张郃亲自率兵与蜀军进行搏斗,刘备不能攻克。次年,魏军主帅夏侯渊在定军山战死,曹军大败,张郃同败军一起退守阳平关东。司马郭淮和督军杜袭收敛散卒,推举张郃继夏侯渊为魏军主帅。张郃出任,指挥士兵,布置营寨,军心安定。刘备欲渡汉水来攻,见魏军在汉水以北列阵相迎,刘备于是放弃渡河,隔水相持。不久,曹操遣使令张郃假节。后来,曹操亲自进攻汉中,不能取胜,于是撤出汉中的部队,令张郃屯兵于陈仓。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即位,任命张郃为左将军,进封都乡侯。不久,曹丕称帝,又进封张郃为鄚侯,随即命令张郃跟随曹真征讨安定的胡羌,之后与曹真一同进朝朝见。
    黄初四年[223年],张郃同夏侯尚一起进攻江陵。张郃别督诸军渡江,攻取洲上屯坞。
    魏明帝太和元年[227年],魏明帝曹叡即位,张郃奉命屯兵荆州,与司马懿进攻孙权部将刘阿等人,追至祁口交战,击败吴军。
    太和二年[228年],蜀相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响应。魏明帝曹叡加张郃位特进,使督诸军,与蜀将马谡战于街亭。马谡依守南山,下不据城,被张郃截断水源,杀得大败。继而,张郃又平定了三郡的反叛。魏明帝曹叡下诏嘉奖张郃,增加食邑1000户,前后一共4300户。司马懿在荆州训练水军,欲从沔江顺流进入长江伐吴,魏明帝曹叡命令张郃率关中诸军去荆州接受调度。张郃到达荆州后,正值冬天水浅,大船无法通行,于是又回军屯驻方城。同年年底,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出散关围陈仓。魏明帝曹叡急招张郃进京,把三万士兵交给他指挥,并派遣武卫、虎贲等侍卫保护张郃。魏明帝还亲至河南城置相酒送,问张郃能不能来得及救援陈仓,张郃判断诸葛亮军没有粮草,一定不能持久,便回答等援军赶到时,诸葛亮已经退走。张郃率军连夜赶到南郑,诸葛亮果然退军,于是奉诏还于京都,被拜为征西车骑将军。
    太和五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张郃随司马懿前往相拒。后诸葛亮粮尽退兵,张郃追至木门,与诸葛亮军交战,被飞矢射中右膝,死亡,被谥为壮侯,儿子张雄继嗣。由于张郃前后征战有功,魏明帝分张郃的食邑,封张郃的四个儿子为列侯,封他的幼子爵为关内侯。
    张郃通晓应变之术,擅长布置营寨,预料战势、地形,一向准确,即使诸葛亮都对他有所顾忌。张郃虽为武将,却喜欢儒士,曾推荐同乡的卑湛,被皇帝下诏嘉奖,将张郃比作爱好儒学的东汉大将祭遵,并将卑湛提升为博士。
    张郃字俊义,三国时代最令刘备和诸葛亮惮忌的魏将,可惜在罗贯中把他不少事迹更改或略过,我参考裴松之注的《三国志》以及《资治通鉴》后,得到的结论是:其中一些变更是为了配合别的角色。
    张郃在讨伐黄巾时为韩馥的军司马,韩馥被袁绍打败后归顺袁绍,并且在攻打公孙瓒时立下不少战功。官渡之战时曾建议袁绍:「公虽连胜,然勿与曹公战也,密遣轻骑抄绝其南,则兵自败矣。」曹操当时大部份的兵力都在官渡而许昌空虚,张合看出这点与许攸不谋而合,但是不但袁绍没采信,就连数百年后的罗贯中也没把张郃的见解写进去(1)。
    不久后曹操袭击乌巢,张郃说:「曹公兵精,往必破琼等;琼等破,则将军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曹操军队精良,攻打乌巢一定会成功,到时候代志就大条了,赶快派人救)」但是郭图却说:「郃计非也。不如攻其本营,势必还,此为不救而自解也。(张郃的计策不对啦,不如直取曹操本营逼他回防,不必救乌巢就可以解除危机啦)」张郃反驳:「曹公营固,攻之必不拔,若琼等见禽,吾属 尽为虏矣。(曹操一定会派人守营,攻不下来,如果淳于琼被打败我们也玩完了)」结果袁绍还是听信郭图的计策,派张郃攻打曹操军营,结果不但没攻下,缺乏救援的乌巢也被劫了。郭图计策失败,怕张郃回来对证,干脆使离间计把张郃逼到曹营,这点演义倒是记得很清处。(看到郭图这样的计策,我还曾突发奇想:说不定郭图根本就是曹操的间谍,否则怎么专出一些对曹操有利的计策给袁绍?)可能是郭图对于曹操劫乌巢的应变策略失当,三国志七代张郃的智力还真的比郭图高了一点点。后来张郃颇受曹操重用,先后与张辽、夏侯渊搭挡立下不少战功。然而在曹操讨伐马超时,张郃的战功在裴松之注的《三国志》中却有些许矛盾之处,或是说被略过。<武帝纪>裴松之有注:『曹瞒传曰:公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公犹坐胡床不 起。张郃等见事急,共引公入船。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骑追射之,矢 下如雨。诸将见军败,不知公所在,皆惶惧,至见,乃悲喜,或流涕。公大笑曰:「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乎!」』然而<许褚传>中陈寿却说:『太祖将北渡,临济河,先渡兵,独与褚及虎士百余人留南岸断后。超将步骑万余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褚白太祖贼来多,今兵渡已尽,宜去,乃扶太祖上船贼。战急,军争济,船重欲没。褚斩攀船者,左手举马鞍蔽太祖。船工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并溯船,仅乃得渡。是日,微褚几危。』罗贯中采用后者的说法,理由可能有三:(一)前者记载「张郃等(人)」,其中可能就包括许褚,因此罗氏认为没必要把张合写进去;(二)许褚为曹操贴身护卫,救驾可能性较高;(三)许褚传的记载令人惊心动魄,加上又有让马超见了许褚有棋逢敌手之感,颇具戏剧性,因而采之。总之,对作者而言,《三国演义》58~59章重点在许褚与马超的对手戏,没有张郃也无所谓,俊义兄就这样在演义里少了一次战功。
    张郃一生中败得最惨的一战,是在巴西被张飞大败。从演义中看来,张郃在狭窄的山道被张飞前后夹击,大致上与蜀书记载的相同。不久后张郃被派去与夏侯渊守汉中,结果刘备军全力打击张郃,导致夏侯渊分兵给张郃,偏偏又中了法正之计而被黄忠打败杀害。然而夏侯渊的这一死,倒是为张郃加了些分数。张合在军中威望高,很快就被手下推举为大将,并迅速重整因失去大将而混乱的军队。而刘备听说黄忠杀了夏侯渊,只说:「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要杀就该杀张郃,夏侯渊算什么)」可见刘备所忌惮的是张郃(2)。
    另外,演义中有提到,夏侯渊在定军山与黄忠对峙时,张郃识破法正的诱敌之计,劝夏侯渊不要上当,结果夏侯渊不听而丧命。不过《三国志》中却无记载张郃的劝阻行为,因此不是罗贯中是在别的史料中找到,就是为了使用一个演义中常用写法「苦谏不听,导致失败」,意不在抬举张郃。
    曹操过世后,张郃有一阵子被派去与夏侯尚、司马懿攻打吴国,大败孙权,直到诸葛亮出祁山才又回到魏、蜀边境。罗贯中为了剧情需要,配合别的角色而将张郃改写最多的就是这一部份。
    街亭一役是张郃一生最成功的战役,诸葛亮的先锋马谡在山上屯军,被张郃截断水源而惨败,蜀国失去重要据点,南安、天水、安定等郡响应诸葛亮,也被张郃平定。可惜演义特别强调是马谡用兵错误,而贬低了张郃的作战能力。
    不久后,张郃又被调到荆州与吴国作战,这时诸葛亮又再出祈山,魏明帝急召张郃至魏、蜀边界的南郑,说:「迟将军到,亮得无已得陈仓乎!(不要迟到,否则陈仓就要被诸葛亮拿下了)」张郃却说:「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放心啦~诸葛亮的兵粮撑不过10天,等我到了他早就退兵了)」张郃当晚赶到南郑,果然不出所料,诸葛亮粮尽兵退。
    这一段足以表现出张郃的智能,但是演义却完全没提到,罗贯中大概认为,身为一个「武将」,怎么可以如此「神机妙算」呢?更何况对方是诸葛亮。于是张郃又被牺牲了一次。后来更为了配合演义中诸葛亮的劲敌司马懿而有更多修改。
    司马懿被派到上邽为大将,代替曹真与蜀国对抗。张郃认为要分兵至雍、郿二县,司马懿说:「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大意是分兵容易被各个击破)」于是只派一部份兵留守,其他杀到祈山。事实上,司马懿的做法是比较好,因为诸葛亮兵力少,各个击破的确较有胜算(3)。
    后来,司马懿见诸葛亮在卤城有退兵的迹象,想要围城,张郃又说:「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已在近,人情自固,可只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大意是诸葛亮兵粮不多,迟早要退兵,但是如果大军围城反而会使诸葛亮坚守卤城,攻不下还会大失民望)」司马懿不听,围城又不战,加上诸葛亮百般挑拨,使得将领士兵都不服领导,瞧不起司马懿(4)。
    如此看来,确实是司马懿失算了,然而张郃的真知灼见,却又为了衬托司马懿而被删去。
    终于,诸葛亮退兵了,而张郃就是在追击时中伏身亡。演义中司马懿与张郃的对话是『懿大喜曰:「孔明已退,谁敢追之?」先锋张合曰:「吾愿往。」懿阻曰:「公性急躁,不可去。」郃曰:「都督出关之时,命吾为先锋;今日正是立功之际,却不用吾,何也?」懿曰:「蜀兵退去,险阻处必有埋伏,须十分仔细,方可追之。」郃曰:「吾已知得,不必挂虑。」懿曰:「公自欲去,莫要追悔。」郃曰:「大丈夫舍身报国,虽万死无恨。」懿曰:「公既坚执要去,可引五千兵先行;却教魏平引二万马步兵后行,以防埋伏。吾自引三千兵随后接应。」』如此看来,是张合鲁莽自己找死,诸葛亮又添一条神机妙算。然而<张郃传>裴松之却注『魏略曰:亮军退,司马宣王使合追之,合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合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合髀。』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张郃早料到诸葛亮有伏兵而不想追击,司马懿却硬是要张郃去,张郃无奈上阵,果真中伏而死。虽然结果一样,但是对话却相差甚远,我也将他归因于作者要配合诸葛亮和司马懿。(5)
    如同前面说的,司马懿被设定为诸葛亮的最大敌手,如果司马懿没识破诸葛亮的计谋;,而被旁边的武将看出,感觉很尴尬。其实也有人认为正史的记载是司马懿的借刀杀人之计,如果用这点强调司马懿的「奸」不是很好吗?那么罗贯中为何没这么写呢?倒不一定是他没想到,而是如果这么写的话,就等于是孔明反被司马懿利用了,身为蜀国支持者的罗贯中,是不会容许这种内容的。所以,俊义兄,最后一次委屈你啰(6)。
    陈寿对张郃的评论是:『郃识变量,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因此,我们不能再把这个连孔明也很头痛的狠角色,以一介武夫视之(7)。
    (1)裴松之注,汉晋春秋
    (2)裴松之注,魏略
    (3)司马光,资治通鉴
    (4)司马光,资治通鉴
    (5)我本人是不太同意司马懿刻意害死张郃的说法。司马懿杀曹爽是为了夺权,但是张合的地位似乎还不至于影响到他。
    (6)不过张郃很多计策都没被采用,可能是口才不好的关系吧。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