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库 > 经济 >卧虎藏龙三国智 >第六部分 处事智
一幅画逼死大将军

    海明威的名言:“人为胜利而生。”在军人身上尤其适用。士可杀,不可辱;只能战胜,不许兵败。一旦兵败,没有投降,只有殉难。战争的残酷,不仅在战场你死我活的拚斗,也在于兵败之后面对军法处置的无情。
    投降的将军更不用说了,受到重用也就罢了,怕的是苟活于世,却遭人鄙弃,情何以堪?曹操阵营的大将于禁就是一例。
    兵败不死,境遇堪凉
    于禁跟随曹操南征北讨,屡建大功,勇猛不阿,颇受曹操赏识。他最大的缺点在于个性耿介,执法严格而不近人情,和部属的关系并不融洽。
    这样的性格,很难想象会成为投降的将军。然而当关羽进军曹仁苦守的樊城,于禁和庞德奉命支持。不料洪水暴涨,于禁大军惨遭淹没,于禁退无死守,竟然投降,庞德则不屈而死。
    曹操闻讯,感叹良久,无法相信认识了于禁三十年,一直欣赏他的忠贞义胆,临危处难竟变节投降,反而不如庞德。
    杀人不见血,骂人不带脏字
    孙权后来杀了关羽,并俘掳了关羽阵营的官兵。降关羽的于禁,也被送到吴国。有一天,孙权带着于禁骑马同行,吴国有个脾气很冲,名叫虞翻的人,便呵责于禁说:“你这个投降的俘虏,怎么配跟我主公齐马并行呢?”
    说完就想用马鞭鞭打于禁,幸亏孙权喝阻。后来,孙权大宴宾客,于禁听到音乐,有感而发,泪流满面。虞翻很不高兴,骂说:“你想故作伤悲,来获得释放吗?”总之,在吴国,于禁说有多瘪气就有多瘪气。
    更瘪气的还在后头。当曹丕称帝,孙权称臣示好,遣送于禁回魏国。于禁须发尽白,形容憔悴,向曹丕磕头请罪。曹丕故示大方,不念旧恶,拜于禁为安远将军,并且用春秋时代荀林父和孟明视的故事劝勉他。
    荀林父和孟明视是秦、晋两国的大将,虽曾兵败,但未受处罚,后来将功折罪,立下大功。曹丕举荀林父、孟明视的事迹,想必令于禁感激涕零。尤其孟明视一例,必然更让于禁窝心。遥想当年,秦穆公不听劝告,执意攻打郑国,反遭晋国截击,孟明视等将领被俘掳,后来获释,回到秦国,秦穆公并未怪罪他们,反而自我检讨,说:“孤之过也,大夫何罪?”(“都是我的错,他们有什么罪?”)
    虽然曹丕不像秦穆公下诏罪己,也和于禁兵败投降扯不上关系,但如此宽容,好一位气度恢宏的君王,是吗?且慢,后来曹丕派于禁出使吴国,先命他北上拜谒曹操的陵寝,却事先派人在陵寝的堂屋上画了关羽战胜、庞德愤怒、于禁投降的图像。于禁一看,羞愧万分,不久便发病而死。
    投降一时,羞惭一世,这是降将于禁的悲哀,也可见曹丕杀人不见血,骂人不带脏字的高明谋略。
    败军之将,或正气凛然,从容就义,或带枪投靠,跳槽倒戈,或摇尾乞怜,投降苟活,全看个人的价值观。但若到头来饱受羞辱,不免一死,不如当初就死,还保全个好名声。要杀要剐,啰嗦那么多做什么?于禁一定悔不效法严颜。严颜就算被张飞杀了,也能引刀成一快,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不必像于禁一样拖泥带水,抑郁带辱以终。于禁是三国降将最潦倒、最悲凉的一位。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