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业争霸与人才争夺
-
天时·地利·人和
诸葛亮在《隆中对》分析天下大势,说曹操的名气和实力都比不上袁绍,却以弱击强,打败袁绍,靠的不只是天时,更因为有人才为他谋划献策。(“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说到孙权,诸葛亮认为,孙权国境有天然险阻,民心依附,许多贤士为他效力。(“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诸葛亮肯定曹操、孙权,不单强调他们占尽天时、地利,更凸显人才的作用。
然而《三国演义》补缀了一段情节,说诸葛亮取出地图,对刘备表示:“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刘备)可占人和。”
《三国演义》一向尊崇刘备,吹捧诸葛孔明,然而为了强调刘备的人和,罗贯中虚构这一段话,反而贬抑了诸葛亮的判断力。因为这么一来,诸葛亮不仅忽略了人才在竞争成败所占的比重,也和先前对曹、孙的分析相互矛盾。
诸葛亮的心里十分清楚,不管天时或地利,更重要的是,曹操、孙权身边都有不少人才,因此不能和他们正面争锋。
那么可以争锋的是谁?是刘表和刘璋。诸葛亮提到这两个人时,并未赞许他们身边有什么贤人智士。刘表、刘璋本身不怎么样,身边又缺乏像样的将才,没有竞争力。诸葛亮给他们很低的评价,建议刘备伺机占取他们的地盘。
挖角·挑拨·裂解
曹操具备人谋优势,不光是猛将如云,谋士如雨,也不只是他懂得用人惟才,更厉害的是他懂得裂解竞争对手的人才库。当他俘获关羽,不杀,不放,留在身边,待遇优厚,希望收买关羽,为他所用,可惜最终关羽仍回到刘备阵营。由此观察,说曹操爱才也行,说曹操勤于挖角也未尝不可。
勇将挖不过来,从谋士下手也成。曹操攻下荆州之际,刘备带着孔明、徐庶仓皇逃难,曹操派人把徐庶的母亲掳来当人质,向徐庶招降。徐庶万分无奈,对刘备说他方寸(心)大乱,不得不请辞。
徐庶就这样投靠曹操,后来在魏当了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官职。《三国演义》说徐庶先走,孔明才来,是不对的;写徐庶在魏国终身不谋,也不对;在赤壁之战爆发前,巧遇庞统,请庞统造谣说西凉叛乱,徐庶自请出兵,借机落跑,也不对。
尽管《三国演义》对徐庶的描绘颇多夸饰,但写到徐庶离开刘备,两人送别,这一段不知感动多少读者。刘备执手相送,说:“先生此去,天各一方,未知相会,却在何日?”说罢,泪如雨下,徐庶也涕泣告别。接下来是很感人的一幕:刘备凝泪相望,并且叫人把眼前树林砍伐干净,问他为什么?刘备说,因为这些树挡住他目送徐庶的视线啊。
人才·土地·宝库
不是刘备爱哭,而是失去徐庶如同失去左右手。领导者都会有相同的认识,任何人才远离,都如断臂缺手,不再如臂使指般顺遂。
钱财散尽可以复还,土地败光可以再得,人才既失,却很难回锅。
曹操乘人之危,把徐庶从刘备身边抽走,重不重用是一回事,起码人才不让你用。从竞争对手那里挖空人才,就赢一大半。用明的挖不过来就用暗的,例如反间挑拨。楚汉争霸期间,陈平设谋反间,让项羽疏远范增就是一例。
可以这么说,一部事业的争霸史,就是人才的争夺史。能认清这一点并且奋力实践的领导者,便是赢家的候选人。曹操目光如炬,很早就有认识。史载,早初袁绍和曹操共同起兵讨伐董卓时,袁绍问曹操:“如果事败,哪里可以据守?”曹操不答,反问。袁绍答:“我南据黄河,北靠燕、代,兼有戎狄的兵力,向南争夺天下,大概可以成功吧!”
袁绍说得头头是道,一份反攻蓝图成形,然而曹操的看法迥然不同。关键不在哪一寸土地,不在哪一块据点。曹操说:“我要任用天下贤才,统率他们,这样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取得成功。”
一席话说得豪气入云,说得漂亮,说得透彻,道尽人才宝库的珍贵。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