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库 > 经济 >卧虎藏龙三国智 >第九部分 决策智
领导者孤独的时刻

    决断或断绝?领导者孤独的时刻
    “领导者面临决断的时刻,通常是孤独的。”——企管名家彼得·杜拉克。
    有疑惑才需要决断。当情势明朗,一片大好时,顺势而为,不需费神决断。而在不确定、不安全时,智囊团再多的分析报告,再多的建议进言,都无法取代领导者的一句话。这时的领导者必须选择,必须取舍,必须决定,只有他可以做决策,他是孤独的。高处不胜寒。
    没有信息情报,妄下决定,宛如高空走索,四肢颤抖,一不小心便高高跌落;太多信息情报,无从决定,又像十字路口,方向太多,一再犹豫却寸步难走。决策者必须搜集各方信息,做出明确的决定。
    多谋少决,袁绍败象
    正因决断不易,成功的领导者,无不练就一身决断的能力。决断力不足,条件再好,全属枉然。官渡大战之前的袁绍,身为中国霸主,讨伐曹操,如石击卵。然而,曹操并不悲观,他的谋士郭嘉等人也不悲观。他们发现袁绍罩门很多,其中一项就是决断力不够。
    就在建安四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兼并四州土地,声势骇人,即将征伐曹操。曹营将领一个比一个没信心,惟有曹操镇定而自信。他指出袁绍的弱点,头两项就是“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曹操认为袁绍志向大但才智小,外表威严但内心怯懦。才智不足,表示缺乏决断所需的分析能力;内心怯懦,表示缺乏决断的魄力。
    这样的对手,见风不知转舵,见缝不会插针,实力再强也不足惧。
    因此,当袁绍大军压境,曹操不但不全力备战,反而节外生枝,向东攻打刘备。
    有没有搞错啊?曹营将领不解玄机,纷纷提醒曹操:“与您争夺天下的是袁绍,如今袁绍正要攻来,而您放过他,去征讨刘备,万一袁绍乘机袭击我们后方,怎么得了?”
    “刘备是人中豪杰,现在不攻,会成为后患。”曹操分析说:“至于袁绍,虽有大志,但反应迟钝,不会有所动作。”
    在曹操眼里,袁绍观察力弱,决断力差,做事慢半拍。把握机会,乘势来袭的机率不大,大可放手一搏,征讨刘备。也就是说,尽管袁绍处于优势,但此人早被目光如炬的曹操识破手脚,秤出斤两。
    更早之前,郭嘉便曾分析袁绍有十个败因,曹操有十种胜算。其中一项是“绍(袁绍)多谋少决,公(曹操)得策辄行,此谋胜也”。
    曹操和郭嘉并没有小看袁绍。当谋士田丰建议袁绍,乘曹操和刘备厮杀得难分难解时,袭取曹操的根据地许都,袁绍却因为爱子生病而作罢。田丰举杖击地,懊恼不已。
    直到曹操击溃刘备,袁绍才大梦初醒,决定进攻许都。田丰极力劝阻,因为太迟了。他认为曹操击败刘备,许都不再空虚,况且曹操善战,不如以持久战、游击战和消耗战对付曹操。袁绍不听,进攻曹操。
    接下来就是历史著名的官渡之战。袁绍择恶固执,做出一连串错误的决策,足智多谋的沮授所提的锦囊妙计,一概被袁绍打回票。《三国志·袁绍传》未明白写出他的犹豫,只以“绍不听”、“绍不从”、“绍复不从”等几语带过。倒是《三国演义》,写袁绍听取幕僚群要不要攻打曹操、要不要杀掉刘备的建议时,反反复覆、多谋少决,生动而具体的把袁绍的寡断形象刻画出来。
    果断先机的破敌法则
    赢家必然是择善而决断的。曹操如此,司马懿也是。
    诸葛亮策反孟达,事泄,遭举发。司马懿当机立断,急速行军,日夜兼程,八天的工夫便兵抵孟达据守的新城,把孟达吓坏了。孟达怎么算,司马懿这么短的时间内也来不了。依照孟达的计算公式,司马懿所在的宛城,离朝廷的洛阳八百里,距新城一千二百里。司马懿秉报朝廷,获准后出兵,使者报讯,公文旅行,来来去去至少一个多月,到时已做好防务,万无一失。孟达恐怕到死都不了解,古代兵家深知果断应变、先机破敌的重要,早留下“兵贵神速”、“将在外,君命有不受”的用兵法则。
    再精明的参谋,也不能弥补将帅决断力的不足。——《战争论》作者克劳塞维兹如是说。袁绍的谋士沮授、田丰、许攸拥有一流的头脑,却碰上二流的主子,凡事做不了决定,任良机逝去,呜呼哀哉。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