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谜语

    “三剑楼随笔”专栏    金  庸
    梁羽生兄曾在随笔中谈到印度的两大史诗,这两部史诗累积了长期以来无数人的智慧,当然是珍贵无比的神话与文学。但除此之外,印度还有许多篇幅相当长的神话,许地山先生所译的《二十夜问》,就是其中之一,这书又名《红颜月》,意思是说一个美丽少女的脸慢慢绯红,表示她逐渐动情。故事简单说来是这样:有一个英俊勇敢的国王名叫日爱,最厌恶女人,但有一次见到了一张女人的画像,就神魂颠倒的着了迷。这女人名叫媚娘,美丽无比,天下不知有多少人向她求婚。她有一个条件,要求婚者在二十一夜之内,每夜向她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她回答不出,就嫁给他。所有的人都失败了,日爱王在十九个夜晚之中,提出的十九个难题都被她轻易地回答。媚娘简直是智慧的化身,任何难题都难不倒她。日爱苦恼之极,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她绝对回答不出的问题,媚娘就嫁给他了。你想得到这问题么?
    原来问题是这样:“从前有一个王爱上一个王女。那王女有约,谁能出一个使她不能回答的问题,便嫁给他。现在请告诉我,他应当向她发什么问题呢?”
    全世界所有的问题中,只有这个问题才是她不能回答的。那美丽的少女愉快地表示答不出,并且说:“其实,你想不到这问题也没关系,到了明晚最后一晚,你就是问我的名字叫什么,我也会假装回答不出。”因为她早已爱着他啦。
    填字游戏所以这样风行,我想这与人们爱好猜谜有关。在派对里、在团体旅行与游戏的时候,我们常常提出些有趣的小问题来考问朋友,如:
    “盘里有二十个苹果,分给二十个人,一个人一个,结果盘里还有一个苹果,怎么办?”“因为第二十个人连盘一起拿去了。”(注:结合前后句研究了半天都没弄懂,再结合下面的问题,才发现只要把“怎么办”换成“怎么回事”就明白了。不知是电子版本本身的错误还是金先生行文时就是如此。而且,这也不能算是猜谜,而是简单的脑筋急转弯的题)
    “两个人进来,一大一小,旁人问小的:这是你爸爸么?小的说是。又问大的:这是你儿子么?大的说不是。为什么?”“因为这是他的女儿。”
    我国的谜语千变万化,在农村中流行的有许多闪烁着很灿烂的智慧的光芒。有一种体裁是“流水谜”,猜了一个又一个,有些是押韵的对唱,形式很是活泼新鲜。我曾学习这种民歌式的体裁,替影片《小鸽子姑娘》写了一个“猜谜歌”,在一连串出题、猜谜、反出题的进程中,同时透露内心的爱情。这次为劳校的义演中,长城歌咏团曾练了想表演,后来因为时间局促,练习时间不够,没有演出。即将上演的影片《鸾凤和鸣》中,也有一个猜谜歌,那是石慧洗澡时唱的。该片的编导袁仰安先生和我谈起这个歌时,说因为是在洗澡时唱,决不可有丝毫“香艳”,我一时动不出脑筋,后来忽然想到小时候姑母给我猜的一个谜语:“什么东西越洗越脏?”答案是:“水”。于是再加了两段,分别是越揩越湿的毛巾和越洗越小的肥皂,再加上一点点牺牲自己使别人美好的意义。歌作得并不好,意思倒似乎还不错,因为“越洗越脏”这个巧妙的意念,不知是多少年前哪一个地方哪一位聪明的人想出来的。
    我国有许许多多好的谜语,例子举不胜举。且看下面这一首曲子:“灯儿下金钱卜落,这苦心——谁知道?到春来人日俱抛,欲罢何日能了?吾心正焦,有口向谁告?好相交,有上梢来没下梢。既皂白难留,少不得中间分一刀!从今休把仇人靠;千思万想,不如撇去了好!”这明明是一首怨念情人的小曲,哪知中间包藏着从一到十的十个数目字。     欧美人用拼音文字,字谜就远不如我国的巧妙,英文中的字谜大抵在“同音”与“双义”两点上着眼。前者如“王老五为什么总是对的?答:因为他始终找不到小姐(never miss taken,音同never mistaken,从来不错)(注:好象应该是从不犯错的意思吧,这是指音同的短语意思)。”后者如“律师为什么如同啄木鸟?答:因为他们的Bill都很长(Bill既有帐单的意思,也有鸟嘴的意思)。”还有一个开律师玩笑的谜语:“为什么律师像失眠者?答:因为他们都是这边lie一下,翻过来那边又lie一下(在英文中,lie这字既是睡卧,又是说谎)。”
    还有一种英文谜语是讲字形的,如:英文中最长的字是什么?答:Smiles,因为头尾两个字母之间,竟有一Mile(哩)(注:也是英里。它的一个单位相当于一千六百零九米);在争辩中,S这字母为什么极为危险?因为它能把语音(Word)变成刀剑(Sword);排列字母时,为什么B要在C之前?因为一个人要先“存在”(Be),才能“看见”(See)等等。
    比起中国字谜来,这种谜语实在太浅了。杜甫有一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以这句诗作谜面打一个字,答案是“曰”。因为在六朝时,东晋之后是宋齐梁陈,齐梁的皇帝都姓萧,萧萧之下是陈,陈再无边和落“木”,变成一个“曰”字(注:要用繁体字来看才沾得上边,反正我猜谜不行,干脆就从来不猜)。这种谜语,真是有点匪夷所思了。
    清远附言:本文网上初查,并未发现其他可供参考对照的版本。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