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笔下的历史人物

    乾隆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又称乾隆皇帝。他不仅在清朝帝王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历代帝王中也是罕见的。
    乾隆在位六十年,活了八十九岁,自夸“十全武功”,又自称“十全老人”,这当然是自我吹嘘。他的功过,历史学家褒贬不一,而小说家对他特别有兴趣的地方,在于他虽是清代皇帝,其父母却又是汉人。相传弘历的母亲为雍正生下一个女孩,同日,海宁陈阁老生一男孩,雍正的妻子担心生了女孩不能讨雍正欢心,便以女换男,结果让汉人的儿子当了清代的皇帝。这个传说记载颇详,可信成分是多少,那就无从考证了。
    金庸是浙江海宁人,生于海宁袁花赫山房(今袁花镇新伟村一组)。
    祖父查文清曾任丹阳知县,为官清正,父亲查枢卿是个开明地主,母亲是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堂妹。金庸幼年曾听说过乾隆本是汉人的传说,他对海宁陈阁老的儿子当上皇帝,当然不会没有兴趣,凭这一传说他写出了处女作《书剑恩仇录》,也为新派武侠小说开创了新局面。他在《后记》中</PGN0299.TXT/PGN>说,自己把乾隆“写得很不堪,有时觉得很抱歉”。
    我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书剑恩仇录》中的乾隆已经很不错了,虽然比不上《鹿鼎记》中的康熙威风。我对金庸小说中许多观点大抵赞同,如好人未必都好,坏人未必尽坏,但我对金庸描写帝王的溢美之词,极为反感,我实在不明白一个小说家为何要如此美化封建帝王,更何况历史上的康熙与乾隆,依我看算不上是好皇帝。
    乾隆在书中出场时,打扮成一个风流缙绅,在山石间抚琴。他自称东方耳,谈吐雅致,与陈家洛交谈之后,便生爱才之心,双方以扇琴互赠。
    那一段描写,极写乾隆的气度高贵与好交天下俊士。
    第二处写乾隆月夜游西湖,杭州名伎玉如意妙曲动人。使乾隆乐极忘形,而陈家洛婉言谏君,又使乾隆恼怒变色,但他终究还是忍住了。这一场戏中,乾隆尽管拥有众多侍卫,还是被陈家洛戏弄一番。
    乾隆在第三场戏中夜祭父母,巧遇陈家洛,亲兄弟在海神庙相认。
    乾隆念手足之情,赠陈家洛温玉一块,上书“情深不寿,强极则辱”八字。
    这一场戏写出乾隆贵为天子,却有难言之隐。
    第四场戏写乾隆身陷六和塔,受制于众雄,他勉强应允陈家洛的叛清复明条件。其中陈家洛慷慨陈词,痛斥乾隆不忠不孝的一节,读来大快人心。
    第五场戏写乾隆出尔反尔,为得到香香公主,假意应允陈家洛,又设毒计,欲灭红花会。最后逼香香公主自尽,自己心思又被母后察觉,虽侥幸脱险,但</PGN0300.TXT/PGN>其阴险之本心昭然若揭。
    历史上的乾隆当然是个有所作为的皇帝,他平定准噶尔部,消灭天山南路大小和卓木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又拒绝英国特使马嘎尔尼提出的侵略性要求。这一些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乾隆六下江南,扰害百姓,大兴文字狱,重用贪官和珅,都足以令人发指。
    乾隆本人爱好诗画,妙解音律,这也是事实。其字秀丽典雅,郑板桥评曰:“微有秀气,笔力不足”,堪为高论。其诗虽多,却大多是平庸之作。至于香香公主的故事,金庸是根据香妃故事杜撰的。香妃并未自杀,在弘历时得宠,封为容妃,曾随乾隆同游各地,在宫中生活了二十八年,五十五岁病逝于宫中。
    历史上的乾隆与文学作品中的乾隆并不一致,作为一种艺术典型的塑造,金庸自有其成功的一面,但对封建帝王大加赞美,我至今仍为之抱憾。</PGN0301.TXT/PGN>
    康熙
    在武侠小说中把皇帝当作主角来写,金庸是第一个。他在《鹿鼎记》中塑造的康熙皇帝,便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康熙不是侠士,但他懂武术,少年时以“小玄子”之名与韦小宝比武,很有两下子,但康熙的真正才能不在武功而在谋略,他的装假本事尚在精通骗术的韦小宝之上。小小年纪,城府颇深,终于诱杀鳌拜,坐稳皇位。
    金庸写康熙,除赞美他的励精图治,还写他富有人情味,是天下第一明君。历史上的康熙,庙号清圣宗,名叫玄烨,执政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但康熙毕竟不是金庸笔下那个具有侠义心肠的大英雄。
    康熙执政年间颇有政绩。他主观上是为了巩固其封建政权,但客观上确也顺应社会需要安定统一的历史趋势,采取了一些有益措施,如奖励垦荒,轻徭薄赋,惩治贪污,并尊奉孔子,推崇南宋理学,用儒学思想来驾御群臣与统治人民。这对于当时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确实起了推动作用。尤其他平定三</PGN0302.TXT/PGN>藩之乱,降服台湾郑克塽,驱逐沙俄侵略者,平定回疆与准噶尔叛乱,都保证了中国的统一,使清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封建强国之一,这些都说明康熙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
    但与此同时,康熙在位年间屡兴文字狱,清朝最早发生的较大的文字狱——庄廷鑨《明史》案,即发生在康熙二年。庄廷鑨因对满人有攻击之辞被诛,涉及此案而受害者达七十余人。康熙五十年,又发生《南山集》文字狱,牵连三百余人。康熙为清代文字狱开了先例,并镇压了无数正直的知识分子。
    但在《鹿鼎记》中,金庸却极力为康熙涂脂抹粉,歌颂他的人品与爱护百姓。其实,封建君主制度决定了天子不可能与民同乐,更不可能把百姓视为自己的骨肉。康熙的“爱国爱民”其实只是爱自己,爱自己的“家天下”。
    正因如此,康熙与韦小宝的友情也是虚伪的,有目的性的。韦小宝擅长拍马,处处奉迎皇帝,康熙正好需要这样一个吹鼓手。他给韦小宝种种特权,只不过是利用“帮闲”替自己效命罢了。
    一个居于统治地位的人,他纵然有真情实感,也必定服从于他的统治野心。可惜这种统治者的基本特征在金庸笔下给完全抹杀了。
    </PGN0303.TXT/PGN>
    鳌拜
    在清史上,鳌拜是个大人物。他是满洲镶黄旗人,在清开国征战中屡建战功,赐号“巴图鲁”,为第一大功臣。顺治元年入关后,攻剿李自成、张献忠余部,又功高一筹。他与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同为辅政大臣。
    顺治帝卒,时年八年的康熙即位。索尼老病,遏必隆胆小,苏克萨哈与鳌拜争权,被鳌拜诬陷致死,于是,鳌拜加封太师,独揽大权,飞扬跋扈。大臣稍有异议,即被鳌拜陷害。康熙八年,少年天子用计擒鳌拜,革职拘禁。鳌拜死于狱中。
    在一部《鹿鼎记》中,鳌拜所占篇幅不多,但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原因有二:一是康熙用计擒鳌拜,是他初露锋芒第一招,韦小宝之机智,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康熙暗中训练了一批有武功的小太监,与鳌拜斗力,结果死了四个,幸亏韦小宝有无赖的本事,情急中从香炉内抓起两把炉灰,撒在鳌拜眼中,这一场戏委实惊心动魄。力大无穷、天生神勇的鳌拜居然被几个小孩子制服,这在金庸笔下写得活龙活现,大可一读。第二,一部《鹿鼎记》与《四十二章</PGN0304.TXT/PGN>经》有关,这套秘籍一直贯穿全书,假太后想得到它,海大富也梦寐以求,而这套书正藏在鳌拜府中。由此可见,鳌拜这个人物在书中不可缺少。
    历史上的鳌拜并非有勇无谋之辈,但他犯了一个大错误,就是低估了少年康熙。这场宫廷之变,如不是康熙先下手,那么康熙只能做一个傀儡天子。康熙不愿当木偶给人牵着鼻子走,于是先下手为强。这中间韦小宝立了大功,他发迹的生涯自然也就开始了。
    据史记载,中国历史上的辅政大巨,得善终者仅三分之一。秦汉之李斯、霍光,唐宋之长孙无忌、文天祥,明之张居正,或忠而见疑被处死,或死于政界敌手。鳌拜之死,自然与他独揽大权有关;但他功高被杀,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封建朝廷内部斗争之激烈,并不亚于战场上的刀光剑影。
    </PGN0305.TXT/PGN>
    陈圆圆
    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但中国地灵人俊,丽人如云。明末清初的陈圆圆,其姿色绝不在四大美人之下。
    陈圆圆被写入文学作品,最著名的当推清初诗人吴梅村作的《圆圆曲》,诗中有“痛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至今引起文人骚客的思念。后来,陈圆圆的形象又走上舞台,其名气之响,绝不在“四大美人”之下。侠骨柔情本是新派武侠的特点之一,于是,陈圆圆又进入了武侠世界。
    陈圆圆在金庸笔下一共出现过两次:一是在《碧血剑》中,她被李闯王的大将刘宗敏掳获,一出场就引得这些草莽英雄如痴如迷,甚至丑态百出。二是在《鹿鼎记》中,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当然不仅是吴三桂,连从小出入妓院、受诸多美人青睐的韦小宝,也绝口称赞圆圆:“你这样美貌,吴三桂为了你投降大清,倒也怪他不得,倘若是我韦小宝,那也要投降的。”
    金庸写陈圆圆之美,化用了白居易赞杨贵妃的诗:“嫣然一笑,登时百媚横生”,又说她“微笑时神光</PGN0306.TXT/PGN>离合,愁苦时楚楚动人”,她一登场,“满室尽是娇媚”。这种神态描绘,是刻画已届不惑之年的陈圆圆,由此可见她徐娘半老,风韵犹存。
    历史上的陈圆圆,是明末姑苏名妓。原姓邢,幼年从养于陈家,改姓陈,名沅,字婉芬。据陈维崧在《妇人集》中介绍,陈沅本是良家女子,妙龄流落教坊,色艺擅一时。周奎曾将陈圆圆作为礼品送给明思宗,朝廷不纳,吴三桂即以千金聘礼迎娶,未成,后去山海关。京城被李自成攻占,圆圆入刘宗敏手,吴三桂降清攻城,夺得陈圆圆。
    吴三桂成了清王朝大官,曾册封陈圆圆为妃子。陈圆圆曾劝吴三桂联合李自成部队抗清,吴三桂不听,反而以当平西王为荣。圆圆虽为一女流,识见与眼光却高于须眉,她拒绝了平西王妃的册封,乞为女道士。为此,吴三桂另觅新宠。据刘健的《庭闻录》载,吴三桂在云南时另宠“八面观音”等女子。吴三桂反叛兵败,陈圆圆因早已离开政治舞台才得善终。
    另一说讲吴三桂出兵,陈圆圆自尽于商山莲花池。
    金庸写陈圆圆与李自成有染,未见史载。《鹿鼎记》有一段写圆圆倾心于李自成的情节,这是小说家的臆造与想象了。</PGN0307.TXT/PGN>
    李自成
    李自成在金庸小说中出现,共有两次。一次在《碧血剑》中,只占很少笔墨,他以农民领袖的身分打入北京。另一次出现在《鹿鼎记》中,变草莽英雄为江湖侠客。
    在《碧血剑》中,袁承志初见李自成,那时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李自成成了最有风光的大人物。
    书中写李自成,主要有三个情节:一是写他率起义军入京城,威风凛凛,志得意满,他在欢声雷动中接受“万岁、万万岁”的欢呼。他亲自号令:“有人妄自杀伤百姓,奸淫掳掠的,一概斩首。”但事实上,他手下的大将除了李岩之外,都忙于抢劫掠夺财物与美女。这说明这支起义军一胜利就暴露出种种弱点。二是写李自成出尔反尔,刚刚决定宽恕太子,但听了牛金星一句话,又默默同意下毒手。三是写李自成对众人的奉承丝毫不生反感,他帐下的大将见了陈圆圆丑态百出,他身为主帅居然乐不可支。这几笔,无疑点出李自成只是个流寇英雄,他经不起胜利的考验,后来的失败也势所难免。这支农民军中唯一能保持清醒头脑的李岩,忠而见疑,最后被杀。李自成的形</PGN0308.TXT/PGN>象大大不佳。
    李自成在《鹿鼎记》中再度亮相,金庸写他潜入皇宫,居然还与陈圆圆有一段感情纠缠,生下阿珂这个女儿。这场戏写天下第一大反贼(李自成)、天下第一大汉奸(吴三桂)、天下第一大美人(陈圆圆)、天下第一大武功手(九难)、天下第一小滑头(韦小宝)大打出手。这幕闹剧有点滑稽,也将每个人物漫画化了。
    也许受姚雪垠创作的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影响,我总觉得金庸笔下的李自成,与自己过去认识的李自成有很大差距。其实,历史上的李自成与姚、金二位笔下的李自成都不一样。姚雪垠是过分美化了这位农民领袖,而金庸又过分夸大了李自成的某些缺点。
    李自成,陕西米脂县人。他从小贫苦,后聚众起义。他能从农民起义军中崛起,从而建立大顺政权,说明他确实具有远见卓识和杰出的军事才能。他南征北战,在十几个大战役中都是以弱胜强,以寡击众。他兵败受挫之时,表现出非凡的克制能为与判断能力。在个人品格上,李自成攻进北京之后,得意忘形,听信谗言,冤杀良将,这些也是事实。姚、金二位作家各取李自成的长处与弱点进行艺术虚构,这自然也是允许的,但若论反映史实,都未免失之偏颇。
    李自成的失败,是由于在胜利中没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李岩曾提醒过他:“大王虽得了北京,但江南未定..”对此李自成没有引起足够的警惕,反而挥手说:“大家喝酒!”至于农民军的主要将领眼界不高,</PGN0309.TXT/PGN>见了美女与财物就红了眼,致使这支经过千辛万苦才夺得政权的农民军,在胜利中走了一步错着,结果全盘皆输。这是历史的教训,李自成本人也不是没有责任。至于李自成的归宿,有人写他死于兵战之中,有人说他出家为僧,说法不一,至今未有定论;但金庸写他当和尚之后,与陈圆圆生一女儿,这自然是不可信的。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金庸并没有把李自成塑造成功,这自然与武侠小说这种题材有关。过去我曾读过一本朱贞木写的《闯王外传》,写李自成的部下与李自成为争一女子险些大动干戈,情节很曲折,但把李自成这个人物写得不伦不类,看来在武侠小说中要写好历史人物亦非易事。
    </PGN0310.TXT/PGN>
    常遇春
    最早认识常遇春,是读《英烈传》。常遇春一出场就很有风采,他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提一把六十斤大刀,舞得如风似电。后来常遇春攻打采石矶,收伏荆襄,战功赫赫,位列功臣庙第二。
    常遇春之死,据《明史》载:“(常遇春)暴疾卒,年仅四十。”
    《英烈传》中则写常遇春独坐营中,忽然得疾。众将来问安,常遇春就说要与诸公永诀,原来他早先得诗“先于和里贵,后向柳中亡”,他兵屯柳川,是命归之地。书中还写了张三丰送诗一节,可见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写常遇春与张三丰之缘,是借用了这个传说。
    无论是《明史》还是《英烈传》,写常遇春之勇武善战,都是粗线条的,不如金庸写常遇春来得细腻。在《倚天屠龙记》中,常遇春初次亮相,年方二十,为救周子旺儿子的命,差点被元兵所害,幸亏被张三丰救了。张三丰本想收常遇春为徒孙,但常遇春身属明教,不肯相背,竟然拒绝。后来他带了半死不活的张无忌去求医仙胡青牛医治,胡青牛因为张无忌不肯背叛武当,见死不救。常遇春宁可自己不治,</PGN0311.TXT/PGN>
    以自己性命换张无忌一命,这一幕戏写活了一个义重如山的铮铮男子汉。
    后来张无忌胡乱用药,虽把常遇春救活了,但胡青牛却说常遇春损了四十年寿命,原来常遇春可活八十岁,现在只能活到不惑之年。这当然与常遇春四十而卒相合,但金庸以其想象圆其寿辰,则完全是小说家的创造。
    张无忌当上明教教主,因徐达、常遇春寡恩少义,终于郁郁引退。
    其实,徐、常二人与张无忌情同手足,常遇春又与张无忌有生死之交,怎会背后痛斥张无忌为“小贼”?这全是朱元璋暗中用的诡计。朱元璋料定张无忌讲究情义,一旦徐、常二人对张无忌不满,张无忌必然会悄然而去,把明教教主之位拱手让给自己。可惜张无忌武功虽高,在智谋上却远远不及弄奸的枭雄。至于常遇春被人背后中伤,更见朱元璋心地之险恶,手段之毒辣。
    常遇春卒于柳川,也未必不是幸事。当时天下未定,朱元璋亲自为之弔丧,至龙江,又追封开平王,可谓隆重之极;而徐达后来却被朱元璋害死,一代开国功臣,落得如此下场,诚可悲也!</PGN0312.TXT/PGN>
    张三丰
    综观金庸十五部武侠小说,武林中辈分最高者当推武当派开山之祖张三丰张三丰是联结《神雕侠侣》与《倚天屠龙记》的穿线人物。他在《神雕侠侣》中出场时,年十二三岁,形貌甚奇,额尖颈细,胸阔腿长,环眼大耳。这个少林寺觉远的俗家弟子,武功虽不精深,但气宇不凡,声若洪钟。三丰与尹克西交手,功力相差甚远,但勇猛聪颖,终于克敌制胜。到张三丰在《倚天屠龙记》中出场时,他已是古稀老人。金庸写他为救无辜稚子一命,忍受种种侮辱与百般委屈,尤其他携张无忌去少林寺求医被拒一段,充分表现了张三丰的善良忍让的长者之风。那种炉火纯青的涵养功夫实非寻常之辈所能有。
    读张三丰的故事,会让人感到天地之大,世情难测;更可令人消释自己蒙受的种种委屈之情:一代武林宗师尚且命苦如此!他八十寿辰,徒弟俞岱岩被害致残;九十高龄,徒弟张翠山自刎惨死。他虽然武功卓绝,但委曲而又不能求全。一个善良的老人晚年还经历了种种磨难,他为救稚子情愿交出《九阳真</PGN0313.TXT/PGN>经》,甚至以命相换,可见其心地何等仁慈。
    据《明史》载,张三丰实有其人。三丰不修边幅,颀长而伟,龟形鹤背,须髯如戟。书过目不忘,饭数月不食,喜云游天下,好嬉谐觅趣。
    他葬后复活,不知所终,《明史》列三丰为“方伎”之奇人。由此可见,金庸取历史上张三丰的一点,驰骋艺术想象,于是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武林泰斗。
    张三丰成名之后,金庸几乎没有描绘他与人交手的场面,反而极写他遇到的种种悲哀,这是高明之技法,写出了“侠”与“武”之间的主次关系。但书中曾插叙张翠山偷学三丰空临丧《丧乱帖》一段,张翠山后来创出一套绝世武功,连一流高手谢逊也甘拜下风。此乃暗写张三丰无敌天下。
    范蠡
    金庸曾将其武侠小说的书名第一字,写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副对联包括了十四部武侠小说。其实,金大侠还写过一篇《越女剑》。
    《越女剑》仅一万九千余字,可称之武侠短篇。小说取材于《吴越春秋》中的《越女试剑》。那百余字的记载,到了金庸笔下,变成了一篇小说。尽管这不是一篇很成功的武侠精品,但书中的范蠡却是个令人难忘的人物,从范蠡身上可以看到金庸的某些思想特点以及他的追求。
    吴王阖闾率众三万攻打越国,受箭伤而死,临终前命儿子夫差报杀父之仇。夫差拜伍子胥为相国,练兵三年。越王勾践起兵伐吴,兵败夫椒。
    夫差率众追到会稽山,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不得已求降,卧薪尝胆,以图东山再起,但越国士兵斗不过吴国将士。这时范蠡发现了一位越女,越女剑大显神威,终于攻克吴国,逼夫差自尽。
    金庸这部小说讲的就是这个故事。但实际上,越国战胜吴国,并非靠一个越女,而是夫差重用奸臣伯嚭,逼死忠臣伍子胥,只知道整天沉湎于荒淫酒色之中,弄得吴国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吴国被灭,也属意料中事。
    有读者认为,大概越女剑一事引起金庸兴趣,才写了这篇武侠。依我之见,并非如此。《越女剑》真正的主角是范蠡。
    范蠡是越国大臣,吴越交战之时,范蠡就反对战争,他认为:“违背道德、好用凶器,出兵是不利的。”勾践兵败被俘时,范蠡陪越王夫妇在吴国住了三年,后来回到越国,他安抚百姓,治理国家,为勾践起兵伐吴做了不少工作。但勾践灭吴后,他就悄然隐退,不知所踪,比起那个被夫差杀死的文种聪明得多。
    有关范蠡的传说有许多,有人说他去做了隐士,有人说他当了齐国的大商人,有人说他与西施一起去过神仙般的日子。总之,他是汉初张良一样的人物,知进知退,不为名利所惑。
    范蠡这样一位历史人物,曾引起千古文人的向往。古代的文人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居多,他们想建功立业,兼济天下,但一旦功成名就,就毅然退出政治舞台。范蠡之所以采取这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因为他太了解越王勾践的本性,深知“敌国灭谋臣亡”的道理。
    汉初的张良想来是读过范蠡的故事的。金庸呢?他在创作的鼎盛时期,突然宣布封笔,大概也是在追求范蠡的境界,因为在掌声中退下来,总比从嘘声中退下来有趣得多。前者反映了作者的聪慧与理智,后者则表明了作者的无奈与寂寞。
    金庸写范蠡,尽写他的儒雅与谨慎,通过越女的精娴技艺,显示了越中自有人材,暗示了越国战胜吴国的基础。至于越女一剑刺伤西施,则显示越女反对越国使用“美人计”。
    从小说的内涵看,《越女剑》不是一篇很成功的作品。把它放在金庸的十四部武侠精品旁边,有点不伦不类。金庸弃之而不入其书名对联,我是赞成这一做法的。
    尽管如此,那个功成身退的范蠡,却成了千古文人心中的英雄。封建政治太黑暗与封建君主太残忍,给《越女剑》投下了阴影。谁说武侠小说不触及时弊呢?金庸的作品就打破了这种界限,真值得后人深长思之。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