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马利翁现象”

    《天龙八部》第1457页,李秋水跟虚竹讲自己和逍遥子的往事:
    那一天,他在山中找到一块巨大的美玉,便照着我的模样雕刻一座人像,雕成之后,他整日价只是望着玉像出神,从此便不大理睬我了。我跟他说话,他往往答非所问,甚至是听而不闻,整个人的心思都贯注在玉像身上。你师父的手艺巧极,那玉像也雕刻得真美,可是玉像终究是死的,何况玉像依照我的模样雕成,而我明明就在他身边,他为什么不理我,只是痴痴瞧着玉像,目光中流露出爱恋不胜的神色?那为什么?那为什么?
    按:西方性心理学中有“雕像恋”,或名“皮格马利翁现象”(Pygmalionism)。相传古希腊有一个雕塑家皮格马利翁,有一次雕好了一个女像之后,竟爱上了这座女像,“皮格马利翁现象”即由此得名。见霭理士《性心理学》第84页(潘光旦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天龙八部》里还有另一层意思:逍遥子是将玉像当成了李秋水的孪生妹妹来暗恋的。这样描写便不再过于惊世骇俗,但作为一种病态的心理仍然是显而易见的。
    皮格马利翁是塞浦路斯国王。据说在他爱的目光的注视下,雕像最后得到了生命。金庸当然不能依葫芦画瓢也这么来。但他借鉴了这一西方心理学的著名典故应是毫无疑义。因为在中国的传统中,找不到更类似的母题。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