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默及其诗作

    《倚天屠龙记》第1151、1152页谢逊讲述的波斯诗人峨默的故事,材料的来源之一是20年代郭沫若所译《鲁拜集》的“小引”。现将该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有关内容抄录如下:
    诗人幼年所住的学校便在纳霞堡。据他的学友尼让牟(Nizam al Mulk)的记录, 当时有一位最大的哲人野芒(Imam Mowaffak)在纳霞堡教书。那就是他们的老师。尼让牟的父亲遣尼让牟来就学,尼让牟在这里遇着两个意气相投的朋友,一个是奔沙伯(Ben Sabbah), 一个就是莪默·伽亚谟。尼让牟是图司(Tus)的人, 奔沙伯是阿里(Ali)的人,莪默是纳霞堡的本地人。他们读的是“可兰经”,研究的是古代传说。有一天他们三人相聚,霍山(Hasan,即奔沙伯)向尼让牟和莪默说道:“世间一般的信仰,都说野芒先生的弟子会得到幸福(当时的信仰,凡读“可兰经”及古代传说的人都能够得到幸福,如我国以前读五经三传之类),但是我们假使不能都得到幸福的时候,我们会怎样来互相帮助?”尼让牟和莪默答道:“随便怎样都好。”霍山便说:“那末我们大家应该发誓:无论幸福落与谁人,都应得均分,不能专享。”尼让牟和莪默都同意了。后来尼让牟做了官,竟做到当时的教王阿尔士朗(Alp Arslan)的宰相。
    尼让牟做了宰相之后,他的两个旧友来访他。尼让牟请于教王,给了霍山的官职。霍山嫌升进太迟,他把官职丢了。 后来竟成了专好杀人的一种宗派—— 依时美良派(Ismailians)的首领。他在一O九O年占据了里海南岸山国中的阿拉牟提城(Alamut),十字军时有名的“山中老人”就是霍山。尼让牟后来也是被他刺杀了的。诗人阿塔尔叙尼让牟将死时说道:“啊,大神哟!我在风的手中去了。”——这正和莪默诗“来如流水,逝如风”句(见第二十八首)相类。
    莪默去访问尼让牟宰相的时候,他不要官职,只向他说道:“你能给我最大的赐与,便是在你的福庇之下,使我得到一个清净的地点安居,我要开展科学的利益,并祝你福寿康宁。”宰相便从纳霞堡的财库中每年赠他一千二百密(Mithkal)的年金。
    将这三节文字与小说对照来看,传承相当明显。语言风格、遣词造句的近似不说,译名的异同可见一斑:相同的如野芒、霍山、山中老人;相近的如莪默与峨默、尼让牟与尼若牟、依时美良派与依斯美良派。这几个译名都挺古雅,后来通行的就大不相同了:野芒——伊玛目(伊斯兰教社会首脑的称号)、霍山——哈桑、莪默——欧玛尔、尼让牟——尼札姆、依时美良派——伊斯玛仪派。这五个名号在中文版《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有专门词条,分别见于第9册第40页、第3册第613页、第6册第346页、第6册第254页、第9册第50页,有兴趣看看“传奇”背后的历史者不妨一翻。
    金庸当然也不是只参考了上引三节文字,想必还有较深入地阅读与研究。小说中写到的英王爱德华遇刺一事就不见于郭氏“小引”;附于《射雕英雄传》之后的《成吉思汗家族》注13专讲“山中老人”的极端作为(见《射雕英雄传》第1479、1480页),主要依据大概是冯承钧译本《马可波罗行纪》中“山老”、“山老训练哈昔新之法”、“山老之灭”三章(第66-69页)。
    最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还引了一句据说是尼若牟死前吟过的峨默的诗:“来如流水兮逝如风,不知何处来兮何所终!”在所见到的峨默诗作里,并没有哪一首与之完全对应。郭译《鲁拜集》第28首的最后一句“只是‘来如流水,逝如风’”,该诗前一句显然脱胎于此。不过,第29首更接近小说的引文:
    飘飘入世,如水之不得不流,
    不知何故来,也不知来自何处;
    飘飘出世,如风之不得不吹,
    风过漠地又不知吹向何许。
    应该说,金庸是借鉴了郭沫若的译文、利用第28首末句与第29首部分譬喻、意象的重叠,有意识的对第29首进行了调整与取舍,才改写成了小说中的“来如流水兮逝如风,不知何处来兮何所终”。
    不忠实于原作吗?不要紧。文学翻译在异域文化交流之初,遗漏、曲解、割裂是常事;太过精确,反而有刻意做假之嫌。置之《倚天屠龙记》的时代背景,这才真实。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