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织完的统裙》读后
读完这本《没有织完的统裙》①,兴奋得如同看了描写兄弟民族生活的电影一样,它把读者引到色彩浓郁的环境里,丰富奔放的生活中去。
    《没有织完的统裙》是一位兄弟民族作家——白族杨苏同志写的关于祖国云南省内兄弟民族的生活的短篇集。这本书有它的特色,也可以说是因为他所描写叙述的对象,有它的特色。这些故事的背景是:青翠的山崖,碧绿的流水,深郁的树林,鲜红的花朵,肥美的田地……这些故事里的人物是壮健的、纯朴的、美丽的、粗犷的、热情的,刚刚挣脱了封建统治的少数民族弟兄姊妹。故事的发展是在他们和自己陈旧的风俗习惯作坚持的斗争中、在他们和汉族弟兄开始同工共事而日益亲密团结中,慢慢地引伸出来,中间穿插着许许多多兄弟民族的丰富多彩的起居服食、节庆歌舞,和极其形象化的兄弟民族所常用的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这样,就使每一段故事都显得绚烂照眼,如火如荼!而一切的一切,又归纳在解放后的党领导下的崭新的边疆兄弟民族的生活。我想,假如这些故事让一个汉族作家来写,若不是在那里生活①《没有织完的统裙》,白族杨苏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作者过许多年的,也许写不出那么细致周折的情节,不用谈别的,就是那些花草鸟兽之名,已经够人探讨考证的了。
    在这里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亲如兄弟》那一篇。受尽了汉族地主和本地的土司欺凌的傣族弟兄——卖哏,对于来帮助他们插秧的汉族协作队,是没有信心的,他又怕汉人“欺负”他的牛,于是他偷偷地把牛牵到山上藏了起来,但是当他看到协作队长王力和其他汉族队员拼出死命来自己犁田,又在江洪暴涨的时候跳下水去保卫堤堰,这些活生生的“亲如兄弟”的事实,把卖哏彻底地感动了,于是他在间不容发之顷,砍下一根龙竹,来不及削下枝丫,就跳入急流之中,去救王力!
    这几段文字是写得出色的:
    是没有一个人直起身喘口气,汉族和傣族男男女女四十来个人的心比太阳还热,四十多双眼睛,看着王力他们前进的脚步,踏过傣族人民的土地,听着他们“杭唷”
    “杭唷”的哼声,全心只想着一件事,“栽呵,栽呵,抢时间栽呵”。
    正在王力他们代牛犁田的时候,社主任帅恩相从田埂上挑着一担秧子来了:
    挡住王力他们,激动地大喊:
    “者弄老王,耕牛在这样辣的天气也不犁田啊,不能这样,不能这样!”
    王力额上的汗水,滴进了他的眼里,他艰难地睁着眼睛说:“社主任,没有关系,我们是来帮助傣族兄弟栽秧的,再苦点我们也高兴啊!”
    帅恩相紧紧拉住牵绳,望着他们肩膀上勒进去的紫红印痕,含着泪水道:
    “者弄老王,不能再这样,除非你们从我身上耙过去!”
    这些对话,是共产党和毛主席派来的汉族兄弟和傣族兄弟的,呕心沥血的情感沸腾的对话,这对话和幸福的眼泪在一起,把汉傣两族人民的心都滋润了。
    底下一段关于卖哏的感受的描写,也是有力的:
    踉踉跄跄地走到田埂上,似乎所有的眼睛都在怒视他,那些眼泪仿佛滚烫的开水浇在他的心上。在这个集体中,他像一个被遗忘了的旅客,孤零零地蹲在一个角落里,享受不到兄弟般的关怀,也享受不到集体温暖的友谊。他拼命地扯着田埂上的野草,把扯下的野草掐碎,在手掌中拼命地揉,好似只有这样,才能解除他心中沉重的负担。唉!这些是共产党毛主席教出来的汉人,是傣家人的亲兄弟啊,怎么才能赎回自己的错误呢?!
    汉族协作队在傣族兄弟中间,显示了他们是党和毛主席伟大民族政策的化身,使汉傣人民之间,水乳交融,亲密无间,他们誓愿要把这一大片荒地,变成良田,“让谷子长得像芭蕉一样”,“变得比经书里的天堂还要好”。
    这书里的几个短篇,还给我一个鲜明突出的印象,就是我们兄弟民族的青年,在解放以后,拨开重重的云雾,看到了天空海阔的前途,他们是怎样地浑身充满了干劲,雏鹰乳虎似的要轰轰烈烈地大干一场,来改变自己家乡一穷二白的面貌,来保卫自己美丽自由的祖国。像《路遇》里的傈僳族青年余三,跑一百三十里路到城里去剃头发、胡子,为的是怕人家说他年纪大了,不让他当解放军。边防军王班长用壮烈的行动教育了兄弟民族新的一代人,这一代人,将使我们伟大祖国的边疆像铜墙铁壁一样巩固,这是一个例子。另外,像《没有织完的统裙》里的载瓦女青年娜梦,她不听她母亲谆谆训诲的“男人不会耍刀,不能出远门;女人不会织统裙,不能嫁人”的古谚,而一心一意地丢掉织裙,去学“管天管地管风雨”的气象学,要织“一条最好看的统裙,织一条载瓦姑娘从来没有见过的统裙”,因为“毛主席已经给山鹆子插上了鹰的翅膀”。再没有什么习惯的力量,能够把这个充满了远大的理想的姑娘,关在茅屋里,去织完那条只有鸟兽花朵的统裙了。
    提到老风俗习惯,从这几篇小说里,我们也能看出为着努力生产,创造新生活,我们兄弟民族的青年要向它作着多么艰苦的斗争:《嫩西节》里的傣族青年岩贺保,坚决而又温柔地说服他的新娘米月团,为着生产紧张,放弃那新婚夫妇回家拜年的习俗——“利很浪”,他给她算了耗费去的劳动力之后,说“不要说阿公阿祖传下的规矩,就是佛祖订下的也得改”。《剽牛》里的景颇族女青年木娜,为着她的祖父在全村的人都下田生产的时候,却去剽牛祭鬼,她气喘吁吁地跑去找支部书记劳则,说:“……我想,寨子里已两年不剽牛祭鬼了,我阿公怎么带这个头呀!心里一急,家都来不及回去,赶快来找你了!”《春雨满山寨》里的景颇族青年梅普堵在新婚之夕,却为着正当生产队里需要一个骨干的时候,他的新娘按老规矩若要回家一年的话,就要耽误生产,他烦恼地想:
    毛主席领导景颇人大解放,一年比一年更新,一天比一天更美好。这些变化,用景颇人所有的语言加在一起也说不完。咳,可是我们的老风俗习惯,却为什么变得这么慢,这些古老的东西,像蜘蛛网一样地把我们脑子网住了,怎么也撕不开它,使我们不能往前走……
    但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些古老风俗习惯中的不利于生产发展的东西,像“利得浪”、“剽牛”、“跑娘家”,都在这班青年人的反对之下,也像柔弱的蜘蛛网一样,让一根尖利的嫩竹,一下子挑开了。
    最后,应该提到这本书里,那些迷人的、西南边疆浓郁绚丽的景色香味的描写,看了那些句子,至少让我们多学些“草木鸟兽之名”,至少让我们这些没有到过美丽的西南边疆的人,也走入这醉人的图画里面!
    ……走到半路,天色已黑下来,公路,渐渐模糊了,
    路两旁的大青树、挺直的蔓苍坡、棕榈、苍青的梅宗,都变成黑糊糊的巨大枝桠,苦艾、香茅草、刚翻过不久的泥土、新鲜的牛马粪,混合着发出一股香味。土狗和蝌蚪的鸣叫声,更衬托出田野里的安静……
    ……雨的确停了,阳光已经穿破乌云,向大地投射出道道金光,芭蕉叶上的雨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粉白的楸木树花,火红的攀枝花,淡黄的茶子花,都饱含着春雨,在阳光里开得越发鲜艳。远处苍蓝的青山,分外明净爽朗。只有稠密的森林上空还蒙着一层蓝雾般的水汽,地上的青草,翠绿鲜嫩,像绿斑鸠雏鸟的绒毛一样,原来在大青树下躲雨的阳雀、蔡子雀、灰斑鸠都抖开羽毛上的雨珠,成双成对扑剌剌飞上树梢,宛啭啁啾,使雨后的一切景物都显得分外明净美丽……
    ……出了竹林,太阳正从苍蓝的山巅升起,初升的太阳,像个红玉盘,阳光也仿佛红玉的闪光,非常柔和。
    在阳光照射下,山慢慢变成靛蓝的颜色。一片片香茅草,铁莲花似的一丛丛剑麻,被阳光染成金绿色的。透过橡胶林和榕树的空隙,阳光又像一支支金色的箭,投射到长满香茅的大地上。随着晨风,田野里飘过熟透了的菠萝香味。棉花和豆叶上残留着的露珠,起初还在阳光下闪着银光,不一会,它就成了一股淡淡的青烟,枭袅娜娜向蔚蓝的天空飘去!
    像这种富有田野抒情诗意味的句子,在这十三个短篇中,到处可见,在此就不多占篇幅了。此外,还有许多十分生动的民间谚语,如:“树叶当不了烟草”,“老年人的话,抵得刀子砍下的刻刻”,“树老心空,人老颠东”,“盐多了要苦,话多了不甜”,“树林子里没有鸟,蝉娘子叫也是好听的”等等,都是我们兄弟民族人民从日常生活中所汲取出来的智慧。至于许多独特的形象化的比喻,如以攀枝花比姑娘,山鹰比小伙子,说“耳朵比麂子还尖”,“炸药的性子比野猪和豹子还暴烈”等等,更带着浓厚的本地风光,不是处在与大自然密切接触的环境中的人,要学也学不来的。
    我们热切地希望我们兄弟民族作家,多给我们写些反映兄弟民族生活的作品,不但是给我们介绍一些兄弟民族地区新人新事的知识,引导我们神游于鲜明绚烂的边疆风物之中,而且会给我们祖国文学的大花园中,添上许多色艳香浓的永不雕谢的花朵。
    (本篇最初发表于《民族团结》1962年8月号。)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