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评论和研究>> 三国评论精选>> 正文

再写三国(六) 一十八路诸侯伐董卓(上)


    作者:holybull
    一十八路诸侯伐董卓(上)
    董卓在洛阳的专权,很快就迎来了反抗。公钦间的暗流涌动,几乎到了明目张胆的地步。伍孚与曹操的先后刺杀失手,更是让董卓意识到了时局的危机。于是他一方面加强了警卫,一边对胆敢反对他的人用尽酷刑。希望用这样方式,来震慑天下。但事实上,他越是如此,各个藩镇上的诸侯也就更觉得,有除去他的必要。谁都不喜欢在患得患失中,渡过余生。
    《演义》中说,曹操由于刺杀失败,一路逃回老家。在族中兄弟们的帮助下,拉起了自己的武装队伍。同时,他还发出了讨取董卓的矫诏,发起了反董卓联盟。一时之间“各镇诸侯皆起兵相应”:
    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第三镇,豫州刺史孔铀。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第九镇,济北相鲍信。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再加上曹操自己一路,正好一十八路诸侯。
    这显然是罗贯中在乱讲了,更为可信的史实应该是这样的:
    袁绍就任渤海太守之后,依旧不忘对付董卓。在他看来,这是他尘嚣直上的最佳机会。于是,他伙同东郡太守乔瑁,伪造了一份文书。假托司徒杨彪,太尉黄琬,司空荀爽的名义,发表了一篇檄文,声讨董卓的弑君之罪。而参加袁绍主持的联盟的人有:
    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渤海郡太守袁绍;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郡太守张邈;广陵郡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郡太守袁遗;济北国国相鲍信。
    这里面根本就没有曹操的名字。原因很简单,那时候曹操什么也不是,不过是带着他的私兵,来帮帮忙,打打杂而已。曹操所领的奋武校尉,更接近于袁绍的部将。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人,是孙坚。那时的孙坚已然坐上了长沙太守,而且他也确实参加了讨伐董卓的战斗,并且杀死了董卓的军前大将华雄。那为什么他的名字也没有进到联盟里?
    孙坚曾经是朱儁的司马,打过黄巾军,也立了些功劳。又曾随张温,去打羌人,和董卓做了些时的同事。再后来,就被保举为长沙太守。黎东方认为孙坚由于没有能够赶到怀县与酸枣,与袁绍汇合,所以没有加入联盟。这种说法,我是有些疑惑的。
    我更倾向于,袁绍把孙坚视为袁术部将的说法。
    从各镇统帅的官职,我们可以看到,官位最高的是袁术,后将军。而孙坚在北上对付董卓的时候,袁术还特地表他为破虏将军。这俨然已经是部将的待遇了。(类似于刘备刚寄居于曹操处的情形。)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孙坚的长沙太守是自己封的,并没有获得朝廷的认可。而自封的名号是不能拿出来现眼的,因为这样会降低联盟的正义性。所以孙坚就十分委屈的落在了名单之外。
    另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为什么当上盟主的是袁绍,而不是袁术?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袁术的官位无疑比袁绍高,在袁氏家中的地位也是袁术高的多。(庶出亏啊。
    )但在选盟主的时候,偏偏袁绍抢了头筹。这当然有袁绍身为发起人的因素。另一方面,袁绍以前的活跃表现,也帮他不少的忙。
    除宦官的时候,他是最积极的一个。不断怂恿何进杀尽阉党的是他,杀宦官杀的最起劲的是他,明确和董卓对着干的也是他。更何况,他所交的朋友到处都有,谁提到这位袁公的第一反映,都是“忠义之士”。而袁术在人望上,较他的哥哥就差的太多了。
    到此,联盟算是成立了。接下来,就是如何进军,如何对付董卓的事情了。
    --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