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进取:兴兵赴国难却因势利散(2)

    2中部集团——进驻酸枣(今河南省延津县)的刘岱、张邈、张超、桥瑁、袁遗、鲍信、曹操等部。
    3西南集团——进驻颍川(治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孔伷、李旻。
    4南部集团——进驻鲁阳(今河南省鲁山县)的袁术、孙坚部。
    西北集团的主力是王匡的泰山兵,前锋已经布防于河阳津,隔河与洛阳相望,最早进入临战状态。
    中部集团除张超(张超是张邈弟)的广陵兵外,其他是清一色的兖州子弟兵。
    西南集团以豫州兵为主,后孔伷部融入中部集团,李旻部并入南部集团。
    南部集团的主力是孙坚的长沙兵,战斗力极强。
    关东联盟业已集结完毕。作为一个充斥着名士且多是现任的东汉地方州郡长官组成的联盟,使我们的诸多悬疑为之释然:周、伍行政绝非真心要与董卓合作。袁绍等人出逃,与京官外任州郡是联盟成立的前奏。而东汉中后期以来面对皇权的变异,士大夫企盼强臣的出现,渴望武装的支持。然而在剔除了变异皇权的毒素后,却迎来了武人对皇权的践踏,强臣并没有终结政治的败局,却最终促成了士大夫群体的武装化。
    既然如此,关东联盟就应该凭借武力同董卓一决雌雄,解放皇权,恢复士人政治。可是事实却与之相背离。
    关东联盟成立后,我们只发现有两部人马在主动出击:一是曹操率弱旅战于汴水,虽有张邈的策应,但还是被凉州军打得溃不成军,曹操只能退出战场,前往扬州募兵,以便再战;一是孙坚在南部的孤军奋战。孙坚曾经与董卓共事一场,对于董卓多少有些了解,他曾向当时主持西部军事的张温建议,将抗命不遵的董卓,军法从事。此番与董卓交兵,凉州军并未占到丝毫便宜。董卓就曾叮嘱手下,对孙坚要多加留心。而正是这位让董卓忌惮的孙坚,却受到了自己人的暗算,负责其后援的袁术,不给军粮。没有饭吃,这仗还怎么打?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场景呢?难道关东联盟的诸家牧守们不思进取,是惧怕董卓的武力?
    当时尚在朝中、还能得到董卓信任的郑泰就曾经为董卓分析过盟军与董卓军的优劣,大意是讲关东百姓忘战日久,没有战斗力,袁绍等人平日养尊处优,没有将帅之才;董卓就不一样了,身经百战,熟悉军事,手下将士都是天下强勇。结论是:盟军人数虽多,却中看不中用,董卓自然就是最后的胜利者。但两军对垒,力量的强弱,是客观存在。如果一味地强调它,也就失去了集合武力的意义。况且,郑泰是士大夫安插在董卓身边的耳目,他的真实用心,无非是再次扰乱董卓的判断,而董卓也确实觉得郑泰是个可用之才,一度想把洛阳军事托付给他。
    即便是惧怕了董卓的武力,也不至于断人粮草,做仇者快、亲者痛的事情吧!而关东联盟的结而不战,直至最终解散,却另有缘由。要解读它,还需随着董卓的“清醒”慢慢道来。
    董卓能够“清醒”,得益于他从西部的忧虑中解脱了出来。白波军没有继续南下,而是转向东部,西部交通还可保持通畅,董卓稍稍舒了口气。而面对要发动东征的盖勋和皇甫嵩,能够帮助董卓的,却不是武力,而是皇权。董卓先是在皇甫嵩的驻地扶风设了一个汉安都护,总统西部军事,明摆着就是要剥夺皇甫嵩的军权。随后,天子诏书发出,征皇甫嵩入京任城门校尉。胸怀忠义的皇甫嵩便匆匆踏上了进京的道路,将谋士梁衍的话置于脑后。
    此前,梁衍在看到董卓发来的诏书时,就清楚地指出了当时的形势,他说:“汉室微弱,阉竖乱朝,董卓虽能行诛杀宦官之举,但他却不能尽忠国家社稷,滥杀无辜,随心摆布皇权,废少立献,现在又征调将军进京,此次进京,将军凶多吉少,大则会遭遇不测,小则会受到董卓的侮辱。而将军手握重兵,完全可以号令海内,讨伐逆臣,这样,袁绍在东,将军在西,董卓就成了瓮中之鳖,会乖乖地束手就擒的。”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