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武力谁更强?(以史为基,非演义)

    作者:langrenly
    谈三国,不可避免要涉及猛将之间谁更强的问题,如一吕二赵三典韦等等顺口溜亦是流传民间久矣,究竟谁更强?拙见如下:
    首先,什么叫做猛将?如果按通常所谓的武力来说,那么恐怕难解。三国志、资治通鉴等书里甚少有对单挑的描述,如关、张等等著名的万人敌也是得于其战术素养。关羽的几次有史载的胜仗如白河之战等等都是靠战术击败敌人,张飞兵不血刃平西川也与武力无关。
    夏侯惇夏侯渊兄弟俩也是数得着的猛将,可夏侯哥哥在武学上可说毫无造诣,除了十四岁杀了个人可见胆色以外,剩下的如被绑架、被射瞎、被高顺大败,丝毫没见的如何高明;夏侯弟弟倒确实是个将才,但有史所载的也是几次游击战。可见,所谓的猛将是指战术意识,并非指武力高强,用是否猛将判断武艺是靠不住的?
    那么,用什么来判断呢?我认为有二,一曰箭术,二曰气力,得其一者,即可称武力高强了。
    为什么选这两者作为依据?这就是本文的重点。
    三国时代,现在武艺的概念很淡,真正成招式的武功应产生于佛道教兴盛之后,所以,技术上,大家相差不太多,所差者,气力耳。当时的武将单挑,无外乎两人骑在马上,过几个来回,胜固欣然败亦无所谓,反正自会有人来救,当时的单挑规则,一般来说一击不中即不再追杀。而由于没有马镫,骑马是个很费尽的差事,武将一只手要扶缰绳,另一只手用来操控兵器,这时候,力气的大小和兵器的精粗就成了成败攸关的家伙,这也是刀取代剑的缘故,刀是一面刃,比较厚重,而剑太薄容易被砸折,所以锋利的单刃直刀成了武将近距离单挑的不二选择。当大家的器也差不多时,就只剩下气力了,谁力气大,谁就更可能将对方连兵器带脑袋劈头盖脸砸开花,所以史载的力气大身体好的人一般都用做近侍,如典韦许褚赵云周泰等等,但通常上不得台?
    至于箭术,是衡量武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近距离武功虽然大家相差不大,但箭术精粗不可以道里计,孔子的六艺即有“射”,说明当时射箭的重要性即已被重视。西汉时期匈奴肆虐其主要优势骑和射的功夫,游牧民族科技不如平原国家,冶金等等技术落后,兵器盔甲质量肯定不如,但之所以屡战屡胜,即得益于其机动力和远距离杀伤力,三国时期亦如此,一个优秀的武将可以不善近战,但必须会射箭,弓箭是冷兵器时代的不二法门。
    由此可见,为人津津乐道的如拖刀计等等“武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次要的,天赋神力,这是成为近战高手的先决条件。箭术的作用虽也在于战术,但由于水平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肉体修炼,所以可以算做武艺,也还沾边。
    最后,说一下我心目中的强力武将,权当娱人耳目箭术来说,以吕布黄忠太史慈为代表,一般说吕布是最强者恐怕即就箭术而言,辕门射戟,无论是心理素质还是高超技艺,均可为当时翘楚;黄忠,史载可拉动硬弓(具体多少石忘了,也懒的翻书,细枝末节,无伤大雅),以他的岁数没事拉弓玩,应该善射。太史慈则是特别指出善射的,并有几个例子,如指哪打哪、城外钉手等等,但比射戟还是差了一块。其他武将多少也应通箭术,但由于并未特别指明,故不计。
    气力来讲,就多了,典韦许褚赵云马超周泰等等,不一而足,哪个强?恐怕是互有忌惮,试举一例:“其后太祖与遂、超等单马会语,左右皆不得从,唯将褚。超负其力,阴欲前突太祖,素闻褚勇,疑从骑是褚。乃问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顾指褚 也_目盼之。超不敢动,乃各罢。”这段很精妙,难道马超怕许褚?以他身经百战,孤军抗曹的胆色,恐怕不是,为什么不敢动?没有必胜的把握。因为在单挑中丧命实在太不值得了,所以,当时的武将不会那么去做。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